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山北写望
林 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注】。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 翠微:青绿色的山气。
小题1:“图画亦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观点:山北晚景应是连图画也难以描绘的。情感:对山北晚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示例:尾联写“一曲横笛”惊飞了“蒹葭”中的“白鸟”,以动衬托出山间的宁静,并与前两联的“飘黄叶”“湿翠微”等照应,共同营造出一幅幽美、闲适的山居图,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本题解析:
第(1)题要求概括“观点和情感”,其中“观点”指的是对“山北”之景的评价,即如“图画”那么美。而“情感”则应当是由观点而引发的个人心理反应,即喜爱之情。第(2)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技巧的赏析,艺术手法的名称已在题干给出,考生要回答的,主要是“动”和“静”所对应的具体内容,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本题的难点在于,尾联所描写的“笛”声和“鸟飞”,都属于动景,甚至连“蒹葭”也因“鸟飞”而带上了动态,因此,其所衬托的静景,只能从前几联中寻找,这也就是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的原因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这首诗作于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即诗人到杭州为官的第二年。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②觉:醒
(1) 诗歌的前两联是怎样表现诗题中“早”字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居易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李花》
南宋?朱淑真
小小琼英舒嫩白,未饶①深紫与轻红。
无言路侧谁知味,惟有寻芳碟与蜂。
注释:①饶:让,认输
小题1: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简析诗中梨花“形”的特点和“神”的内涵。(4分)
小题2:诗人通过李花寄托了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形:花小色白,独自开放。(2分)
神:“舒”“未饶”显示里李花的从容自信,(1分)“无言路侧”显示其不事张扬(不哗众取宠),独守宁静。(1分)
小题2:诗人以李花自喻,表达了高洁自信的品性,(1分)也寄寓了知音难觅的寂寞(怀才不遇的感伤)(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小小琼英舒嫩白,写出了李花的形小,颜色是白色的,开的很自在舒展。“未饶”二字体现出李花的自信,它不因为自己没有鲜艳的颜色就自惭形愧,而是“舒”出自己的从容。不声不语地站在路旁,又显示其不事张扬。
点评:鉴赏诗歌当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诗歌中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小题2:试题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李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品性。诗人以李花自喻,表达了高洁自信的品性,也寄寓了知音难觅的寂寞(怀才不遇的感伤)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小题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4分
答:
【小题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小题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到家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有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本题解析:
【小题1】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乃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此句写景,作用有二:一,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颈联“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社燕者,春燕也。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南归,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征衣”,旅人之衣。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此联一“逢”一“洗”,写尽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饮酒(其八)?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小题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3分)
小题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小题1: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共3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共4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