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6 06:37: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山北写望
林 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注】。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 翠微:青绿色的山气。
小题1:“图画亦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观点:山北晚景应是连图画也难以描绘的。情感:对山北晚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示例:尾联写“一曲横笛”惊飞了“蒹葭”中的“白鸟”,以动衬托出山间的宁静,并与前两联的“飘黄叶”“湿翠微”等照应,共同营造出一幅幽美、闲适的山居图,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本题解析:
第(1)题要求概括“观点和情感”,其中“观点”指的是对“山北”之景的评价,即如“图画”那么美。而“情感”则应当是由观点而引发的个人心理反应,即喜爱之情。第(2)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技巧的赏析,艺术手法的名称已在题干给出,考生要回答的,主要是“动”和“静”所对应的具体内容,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本题的难点在于,尾联所描写的“笛”声和“鸟飞”,都属于动景,甚至连“蒹葭”也因“鸟飞”而带上了动态,因此,其所衬托的静景,只能从前几联中寻找,这也就是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的原因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这首诗作于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即诗人到杭州为官的第二年。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②觉:醒
(1) 诗歌的前两联是怎样表现诗题中“早”字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居易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李花》
南宋?朱淑真
小小琼英舒嫩白,未饶①深紫与轻红。
无言路侧谁知味,惟有寻芳碟与蜂。
注释:①饶:让,认输
小题1: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简析诗中梨花“形”的特点和“神”的内涵。(4分)
小题2:诗人通过李花寄托了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形:花小色白,独自开放。(2分)
神:“舒”“未饶”显示里李花的从容自信,(1分)“无言路侧”显示其不事张扬(不哗众取宠),独守宁静。(1分)
小题2:诗人以李花自喻,表达了高洁自信的品性,(1分)也寄寓了知音难觅的寂寞(怀才不遇的感伤)(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小小琼英舒嫩白,写出了李花的形小,颜色是白色的,开的很自在舒展。“未饶”二字体现出李花的自信,它不因为自己没有鲜艳的颜色就自惭形愧,而是“舒”出自己的从容。不声不语地站在路旁,又显示其不事张扬。
点评:鉴赏诗歌当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诗歌中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小题2:试题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李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品性。诗人以李花自喻,表达了高洁自信的品性,也寄寓了知音难觅的寂寞(怀才不遇的感伤)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小题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4分
答:                                                                                    
                                                                                        
【小题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小题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到家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有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本题解析:
【小题1】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乃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此句写景,作用有二:一,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颈联“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社燕者,春燕也。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南归,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逢,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征衣”,旅人之衣。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此联一“逢”一“洗”,写尽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饮酒(其八)?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小题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3分)
小题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小题1: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共3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共4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