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6 06:41: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小题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
小题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整个世上的人都污浊不堪只有我干净,个个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小题2: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清(干净)”“是以(因此)”“见(表被动)”的翻译。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于(对于)”“推移(变化)”的翻译。
点评:文言句式的翻译是考查的综合方面,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都是要涉及到的,考生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语句要通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日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于钦,宾二州,蜀亦有桂。桂之用于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于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经带,味最沉烈,于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菜干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眷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1.写出以下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取未放之藁之(? )
(2)固知古人制字为不云(? )
2.加粗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使……干燥(2)草率
2.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
3.桂能入药,又可食用。
4.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平、勃曰: “始与高帝歃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时兄事陵微:卑微
B.高皇帝白马而盟曰刑:刑法
C.罢朝,陵平、勃让:责备
D.乃迁陵为帝太傅阳: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愿老妾语陵②化而鸟,其名为鹏
B.①及汉王还击项籍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C.①遂伏剑死②惑不从师
D.①何面目见高帝地下乎②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
小题3: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B.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C.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D.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4分)
译文:??
(2)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4分)
译文:??
(3)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
(1)项羽捉到了王陵的母亲拘留在军营里。王陵的使者到了,项羽让王陵的母亲面向东坐在席间,想用这种办法招王陵归楚。(招、东乡、置、句意各1分)
(2)汉王是仁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而有二心。我用死为使者送行。(毋、以、持、句意各1分)
(3)现在太后您执政,想立您的吕氏弟兄为王,没什么不可以的。(称制、王、无所、句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也可联系成语、课文中改字的用法作为验证或分析依据。注意学习中要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活用。尤其古今异义现象,一般解释含义与今意有差别的往往正确,和现代含义一致的解释往往是错误的选项。B项,刑:杀。“刑”后面有宾语“白马”,由此判断,“刑”应该是动词含义。《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齐桓晋文之事》“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这两个个“刑”也都是动词,含义:对……用刑。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以”在各地历年高考题中考查频率最高,应该重视其所有用法。A、介词,替/动词,成为;B、助词,主谓之间;C、表修饰/表转折;D、介词,在/引出动作的对象
小题3:此类文言文断句题,根据前后文弄清楚语境,以句子含义和句子语法成分断句,同时,利用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固定句式、对偶句式等语法现象断句(句首虚词:盖、夫、何。句中停顿虚词:者、也。句末虚词:也、乎、矣、耶、焉、哉、耳。固定句式:何……为、其……乎、徒……耳、……者……也、此……也)。此题主要根据句意和句子成分确定断句位置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留、换、删、补、调——五字法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句顺。注意以下这些词语的翻译落实:招、东乡、置、毋、以、持、称制、王、无所。
【译文】
王陵,沛县人。起初是县里的豪俊,高祖微贱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王陵。到高祖在沛县起事,攻入咸阳,王陵也聚集了党羽几千人,在南阳,不肯服从沛公。等到汉王回师攻打项籍,王陵才带兵归汉。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了,便让她向东而坐,想招降王陵。王陵母亲暗中送使者,哭道:“希望替老妇告诉王陵,好好事奉汉王,汉王是仁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而有二心。我用死为使者送行。”便伏剑而死。项王大怒,烹杀了王陵的母亲。王陵最终跟随汉王平定了天下。因为和雍齿友好,而雍齿是高祖的仇人,王陵又本没有服从汉的意思,所以后封王陵,做了安国侯。
王陵为人纵任意气没有文才,喜欢直言。做了右丞相两年,惠帝去世。高后想立吕姓之人为王,问王陵。王陵说:“高皇帝杀白马盟誓说:‘不是刘氏而称王的,天下人一起攻打他。’现在立吕氏做王,不合规定。”太后不高兴。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等,都说:“高帝平定天下,立子弟为王;现在太后行使皇帝的权力,要封吕姓兄弟,没什么不行的。”太后高兴。退朝,王陵责备陈平、周勃道:“起初和高帝饮血盟誓,各位不在吗?现在高帝去世,太后做女主,要立吕氏做王,各位逢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什么脸在地下见高帝!”陈平说:“当面在朝廷争辩,我不如您;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后代,您也不如我。”王陵无言以对。于是吕太后想罢免王陵,就表面上提升王陵做皇帝太傅,实际是夺了他的相权。王陵生气,称病辞职,闭门不去朝见,十年后去世。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高安丞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监狱
C.太祖以事丞相李善长责:责怪
D.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寻:不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③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
(2)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狱:诉讼案件
点评:紧扣课本的基础知识,对于实词的掌握,主要从平时入手,注意积累一词多义,特殊的义项做重点记忆。本题一般用代入法是最快捷的方法,代入后可以从语法角度、语意角度考虑正确与否。但是如果学生的积累量可以的话,很容易可以联系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就可以明确判断B项的错误。
小题2:④句表明刘基的胆略;⑤句表明刘基为人谦逊考点:
点评: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 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 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小题3:B项:“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
点评:本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概括,做这样的题目,注意考虑准确和全面两点,它往往是对某个词语的错误理解或是某件事的张冠李戴,因此应将句子放回原文中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小题4:(1)会:恰逢;陷:攻陷;或:有的人;各1分,句意2分
(2)“及善长罢”被动句式;相:名词用作动词,做丞相;善:关系好;各1分,句意2分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一般句意通顺占1分,而本题是2分,分值有点高。
译文: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开始的时候告诉(刘基)的父亲,说“你们家祖上就有很高的品德,这个孩子一定把你们家的门第发扬光大”。元朝至顺(元顺帝年号)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上级单位)征聘他,他推辞而去。刘基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等到明太祖(朱元璋)攻下金华(今浙江金华),平定了括苍(今浙江临海市境内),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官职名)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大喜。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刘基睁着眼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亢奋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傲,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邀击打下,很容易。上天的道理是后发动的人取胜,消灭敌人成就王业,就在这一战。”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到来,大败了他,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陈友谅的部队又攻陷了安庆,明太祖打算亲自去征讨,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出师攻打安庆。
这年大旱,他又请求处理积压的案件。朱元璋于是立即命刘基平反冤狱,大雨随后就下了。他又请求立法定制,来阻止滥杀无辜。明太祖正要对人施刑,刘基问为什么,明太祖说因为梦。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因该停止刑罚等等看。”过了三天,海宁投降。太祖大喜,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功勋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明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君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用小木头,房子马上就会塌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必须心平如水,根据义理来权衡事宜,而不是通过自己好恶来行事,杨宪就不是这样的人。”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比杨宪还要偏颇浅薄。”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有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昼夜勤作息?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亦以明死生之大/我有亲父兄?
D.不知其浅深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