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问题。
1.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2.“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①知者乐水,?。?(《论语》)
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②?,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③?,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参考答案:①仁者乐山?术业有专攻?②星垂平野阔?酾酒临江
③ 穷则独善其身?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④剑阁峥嵘而崔嵬 稻花香里说丰年
评分标准:共6分,每句1分,错一处该句不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得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小题1:颈联两句,以时间的推移来分叙二景,是哪两景?请简析。(3分)
小题2: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下笔处处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有意、物有情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晨景、晚景。(1分)②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2分)这两句表明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喧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
小题1:①人有意: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忆”“怜”点出诗人对再游之地的爱怜之情,将“寺”“桥”两字提到句首,突出了游览之地,加深了情感。(2分)②物有情:额联运用拟人手法。自从上次游览了之后,美好的江山也好像在那儿“忆”着我,“等待”我的再游:花也绽放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次登临。仿佛江山花柳都在等待着作者,奉献自己的美。(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此题关键是抓住“薄”和“迟”两个字,晨光薄如轻雾,迟是指日光迟,也就是暮色迟。
然后要把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翻译一下,从翻译中可体会作作者的写景特点。写景之细令人惊叹。
小题1:答此题也要找出关键词,如“忆”“怜”,重点分析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再者要点出写作手法。
附鉴赏: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诗人,“等待”着诗人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诗人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语)“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诗句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读下面两首《西江月》,然后回答问题。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 ?
参考答案:(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青溪[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①将已矣。
[注释]①此处借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东汉严子陵不愿做官,于富春江边隐居。
⑴.“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加以分析。4分
⑵.试分析这首诗最后四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①主要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声喧”从听觉角度,表达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的动感,“色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溪水与松色相映的静感。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
②.诗人借青溪比照自已,以清川的淡泊印证自己的夙愿,表明了自已对青溪的喜爱。后两句暗用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希望以青溪为自己的归宿之地。表达自甘淡泊的心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