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小题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3分)
小题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小题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不难,“白如练”“青如淀”“塞鸿一字来如线”是明显的比喻,都有“如”字;本曲的一、二,三、四,五、六都是宽对;“新月初学扇”中“新月”为物,但它“学扇”可见是拟人的手法。
小题2:一、“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这两句是远写。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两句是近写。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在这两句里,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二、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时令,也创建了一个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
点评:本题个人认为命题不够规范,两道小题都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而且第二小题还比较难,这在高考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8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题1:本片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指出它领起了下文的那些句子?(3分)
小题2: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起了杜牧《山行》中的?
?,?。(2分)
小题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参考答案:
小题1: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题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题1: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溪?桥?晚?兴
郑 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郑协:南宋遗民。?芊芊:草木茂盛。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1分);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以声衬静)(1分)。前三句从静的角度描述,亭基寂寞,野渡无人,春流平岸、杨花满袖以及春草晚照都是静谧、恬淡的;后一句从动(声)的角度描述,杜鹃啼鸣,反衬出环境的清幽(1分)和作者的孤独(1分)。
小题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2分)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意象和手法的题目,意象要找全主要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诗歌写景的手法主要有顺序、着眼点、和表现手法,此题可从着眼点分析主要是视听结合,还可从手法中动静的角度分析。注意,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要写出表达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南宋遗民”和之中的关键词语“寂寞”“晚照”“听杜鹃”,从这些可以看出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①—②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②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C
②“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突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③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⑨兮,不我活兮。于嗟洵⑩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平定。⑥爰(?yuán):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⑦契阔:离散聚合。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⑨于嗟(xū?jiē):感叹词。阔:远离。⑩洵(xún):远。
1.诗中为什么写战马走失又在树林下找到这一细节?谈谈你的理解。
?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千古的原因。
?
参考答案:1.这是诗歌中的一处细节描写,明写战马走失,实写战士思乡欲逃离战场,但战马又在树林下找到,喻战士欲归乡而不得。?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誓愿与“死生契阔”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