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
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①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①韩元吉,南宋词人,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
小题1:(2分)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小题2: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为“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点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白
小题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
小题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浪子旅程
海子
我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家乡赶走我
来到酒馆和城市/我本是农家子弟/我本应该成为/迷雾退去的河岸上
年轻的乡村教师/从都会师院毕业后/在一个黎明/和一位纯朴的农家少女
一起陷入情网/但为什么/我来到了酒馆/和城市/虽然我曾与母牛狗仔同歇在
露西亚天国/虽然我在故乡山冈/曾与一个哑巴/互换歌唱/虽然我二十年不吱一声
爱着你,母亲和外祖父/我仍下到酒馆——俄罗斯船舱底层/啜泣酒杯的边缘
为不幸而凶狠的人们/朗诵放荡疯狂的诗/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鲜花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我要头上插满故乡的鲜花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我戴着漂泊的屋顶”对漂泊的厌倦;“和一位纯朴的农家少女/一起陷入情网“对纯朴爱情的向往,“我本应该成为/迷雾退去的河岸上年轻的乡村教师”为毕业后没有回去建设农村而内疚;“我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鲜花/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每点1分,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赏析现代诗歌虽然不是高考考点,但也是一个高中生必备的素养;不少同学对现代诗歌赏析感到陌生,其实,就其表现手法而言,和古典诗歌是相通的。就本诗而言,意象并不难懂,内容纯净,我们只要对其内容作必要的概括归类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⑴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白诗通过哪些语词渲染了“凄苦”之情?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两首诗都使用了字词反复的修辞(1分)。第一首通篇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有悠悠不尽的情思。(2分)第二首诗人从“点灯”到“灯残”,再到“灯灭”,“灯”的重复及联接,巧妙从时间上交代他心事重重,通宵未眠。(2分)⑵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已经渲染得十分浓烈。(答出四个词语即可,每答出2个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严羽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
明发①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②鸟去迟。
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
注①明发:明早出发。②蒹葭:初生幼嫩的芦苇。
小题1:本诗写的到底是“逢”还是“离”,二者有何关系?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2:作者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诗歌要富有想像,才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先写久别重逢的感伤,下文则主要写别离的痛苦,写“逢”是为了突出“离”:逢为实,离为虚;逢为次,离为主。
小题2:本诗的主要笔墨用于渲染为写离情别恨而虚设的情景上。尤其是颈联和尾联,诗人代友人郑氏想像归来重逢之艰难。千里离别,道阻且长,路上该有多少艰辛?动乱年月,朝不保夕,他年会有再见之日?“关河一望不胜悲”,胜关河何以令人悲?诗人并未明说,而留给读者去想象,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以“无穷恨”开篇,又以“不胜悲”作结,首尾呼应,显得沉郁悲凉。那种动乱年月与友人难得相逢又仓促别离的悲怆之情,便都在这无限的想像空间中表现出来了。
本题解析:
小题1:由题目“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首联可知本诗实写相逢,由后三联可以看出是作者想象的离别之苦。由此可得出答案。
小题2: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联为实写,后三联为虚写。联想和想象是虚写中的主要手法,虚实结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结合后三联不难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