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定 风 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小题1:后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词的上片首二句读来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人鲊瓮”,长江险滩之一)”的说法来得蕴藉耐味,请对这两句加以赏析。(5分)
小题2: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片首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气和居住环境。 (1分)“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新颖地写出秋雨连绵不绝、人不堪其苦的情景,突出了黔州贬所环境之险恶。(2分)联系“万里”二字,暗含作者去国怀乡,身世浮沉的凄凉之情。(2分)这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的夸张说法来得蕴藉耐味。
小题2: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后三句紧跟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为一扬;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4分,每点1分)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题,通过两句诗的比较分析哪一种蕴藉耐味,一般顺着作者的思路分析原诗的好处,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本诗是两句,应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入手分析,主要的作用是铺垫和比喻、拟人的修辞,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全诗答出表达效果;本句又是诗歌的开头,诗歌的开头主要是点明主旨、奠定情感基调,如是景物描写还有烘托渲染之作用,本诗主要是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作铺垫。
小题2:这是一道诗歌内容和主旨的概括的题目,首先是一抑三扬先解释清楚,一抑是指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三扬分别指“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主旨可以通过诗歌的题目、注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分析。通过注释分析此词是“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再结合词中的关键词语“气岸”“追两谢”“风流”可见是一种“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豪迈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这首词的哪一个字写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沁园春·长沙》怎样的景象?(4分)
(2)这首词在满腔热情地歌颂革命形势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斗争的艰难曲折的感慨。词中哪个短语流露了这种感慨?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霜”字写出了绚丽多彩的秋景。联系《沁园春 长沙》,使人想联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联想到秋高气爽的“霜天”。
(2)“人生易老”。因为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当时要为其他同志所接受,常常会有曲折的过程。
本题解析:答案不求统一,意识接近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小题1:首句“复”字有什么意味?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诗在构思上是怎样表现情感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复”字是“又”的意思,与前后文“岁岁”“朝朝”相照应,写出了征人征戍的时间长,征戍生活的单调枯燥,流露一种对征戍生活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
小题2:前二句主要从时间的角度写征人的感受、情绪,后二句则从空间的角度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展示征戍地域之广阔,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第三句则用王昭君埋于青冢的典故,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全诗构思精巧,极富有表现力。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关键词的能力。“复”字在文中是“又”的意思,说明抒情主人公年年岁岁都在金河和玉门关一带征战。由内容和题目可知,诗歌表达了长期征战边关的怨恨又无可奈何之情。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由于本诗前后分别叙事写景,分析情感的重点在于抓住诗歌描写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白雪、青冢、黄河、黑山”等意象,这些意象强烈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长期征战边关,欲归无计,无可奈何,前程渺茫哀怨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运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意对即可)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对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并说明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反其意”的意思是立意和陆游的原词不同。
B.革命的形势,虽然有“风雨送春归”的曲折,但“飞雪迎春到”毕竟是主流,它体现了词人对形势发展的预测和对胜利充满信心。
C.这首词的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内而外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D.这首词通过咏梅,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豪迈之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辨析此题的正误要从整体上把握词的意境及其表现手法。A项是将此词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从全词的内容和立意看,确实与陆游的不同,故A项对。B项分析词的开头两句,从成词的背景看,此刻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新中国面临很多困难,正所谓“风雨送春归”,而我国人民在困难面前确是乐观向上,就是词中所言“飞雪迎春到”,故B项是对的。C项未能分辨梅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区别,应该是由外而内的表现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故C项是错的。D项是全词的主题,故是对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根据课文的内容分析各个选项的正误,务必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要从课文中去寻求依据,以便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