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五言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怀(其一)
阮 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诗中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3分)
(2)这首诗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

(2)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郑文宝《柳枝词》,回答问题。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本题解析:(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上 太 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于谦,明代名臣,官最高至宰相,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小题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5分)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2分)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3分)
小题1: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3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从军行?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②无那:即无奈。
小题1:从体裁上看,王昌龄的诗属于?①?杨炯的诗歌属于?②?,从意象的选取上,两首诗都选取了?③?意象。(3分)
小题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绝句?律诗?烽火?(3分)
小题2: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2分)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杨炯的《从军行》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2分能够紧扣文本分析情感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的分类和诗歌的意象。律诗,每首有首、颔、颈、尾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绝句为四句。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歌情感。王昌龄的《从军行》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杨炯的《从军行》中五六两句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后两句直接抒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意对即可)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