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7分)
我心如秤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避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钱。”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答应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师傅在院里星秤,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
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万不能让俺爹知道。”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到“丰裕”买米。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简直门可罗雀。
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盼奥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掌柜嘿嘿一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十五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说了一遍。
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连自家人都没察觉,就把钱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这时,新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儿,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小题1:小说写了两家米店,详写“丰裕”,略写“永昌”,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老掌柜为多赚钱请人星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星秤师傅为多得钱而星不合标准的秤,这些现象表明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又是什么?(4分)?
小题3:通观全文,分析新媳妇的人物形象。(4分)
小题4:试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边短文,完成:
湖南“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历史上曾是一块“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的“荆蛮之地”。那么,这块“四塞之地”上,如何会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要源泉的湖湘文化呢?
我们知道,两宋之时,中国文化发生了三项重大演进。继秦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文化思潮。理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致力重新解释儒学经典,力图使儒家文化切合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大量汲收和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正因为这样,理学很快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魏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均在北方。但自东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战火不绝,加之受到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不断骚忧,中国政治、经济的重心开始南移,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中原文化也随之南移。到两宋之时,南方经济、文化已十分发达,远远超过了北方。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逐渐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两宋时期,中国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儒学地域化”。一批批立志于重振儒家信仰、重建儒家知识体系的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不同书院中,潜心著述,授徒讲学,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各自学术传统、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如北宋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南宋朱熹的闽学、胡安国父子及张栻的湘学、陆九渊的象山学等等。中国文化的上述三重演进,促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地方学术形态——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
湖湘文化的另一个源头是唐宋以前的湖南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两大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湖湘文化体现着儒学正统,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即昭示了中原儒学在湖湘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而在社会心理层面,湖湘文化主要地承传了本土文化传统。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学的学术思想总是透露出湘人那种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而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曾国藩人格修炼理论所追求的“血诚”、“明强”,就体现了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来自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湖湘山民质直、刚劲的性格与儒家道德、文化的焠炼,铸就了“无湘不成军”的神话。
湖湘文化是湘人永远的骄傲。在她的熏陶、洗礼下,一代代湖南人走南闯北,演绎出了一曲曲光彩照人的人生乐章,为国人瞩目,受世人敬仰。从这一意义上说,湖湘文化早已超出了她的地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文化。
1.下边不属于第二段中加点的“三项重大演进”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文化思潮? B.中国文化的主体文化重心南移
C.湖南成为以儒学为正统的省区? D.出现“儒学地域化”学术现象
2.关于“湖湘文化”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湘文化是一种具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思想特色的地域性文化。
B.湖湘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南移的中原儒学在其中居正统地位。
C.唐宋前的荆楚文化和两宋时的理学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两大渊源。
D.周敦颐、胡安国、张南轩、王船山、曾国藩等,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
3.对文中涉及的一些文化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楚文化是湖南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于唐宋以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
B.秦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两宋理学,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思潮。
C.理学既承传了儒学文化,又汲纳了佛、道文化,使儒学思想体系更博大精深。
D.湘学升华了湘人的人格魅力,湘人性格特质又造成了湘学的独特风格和精神。
4.下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南历史上曾是“荆蛮之地”,所谓“道南正脉”湖湘文化在两宋时期已经形成。
B.中国文化的演进、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很大程度上受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C.湖湘文化的二重性,即儒家正统和湘学特质,曾国藩的“湘军神话”是二者巧妙的组合。
D.湖湘文化最终将走出古老的湘楚大地,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文化。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棵树?谢志强
年轻的国王登基,他打算在广场作一次演讲。他有一张能言善讲的嘴。
大臣便按国王的意图去张罗。可是,广场没有演讲台,国王必须站在高处来演讲,那得搭个演讲台。
最后,大臣选定了广场旁侧一棵古老的大树。没有记载那是什么树。不过,大树姿态就是一个演讲台。大树的年龄没谁说得清。似乎都城还没建立,它已存在了。或许是它的存在吸引了居民受它的庇护,聚居起来,渐渐演化出一个城市。它的周围都是最老的房子。
大臣带领几个木匠来锯树。只要齐腰砍断,再用树枝树杈搭个护围,便是一个理想的演讲台了。大树很粗壮,须五六个汉子牵手围定。
离大树不远的一个老人出面阻止,他不让砍树。老人平时沉默寡言,据说,他只跟树讲话,早早晚晚,他坐在树阴下独语,也不知他说些什么,居民已以为常,以为他神经失常。奇怪的是,树似乎有反应,老人讲一阵子,树的枝叶便抖擞着发出喧响,似乎听懂老人的话语,还有点激动。或者,大树发出声音,老人嚅嗫地说起什么。老人和大树之间有着惟有双方知道的秘密。
老人终于阻拦不住了。大树不属于他。老人默默地流泪。演讲台转眼便搭起来了。老人的身影不再出现。居民并没有留意。
国王出现在广场,大树改装的演讲台一下子托起了他的形象,他站在大树剖面的圆台上,话语开了闸一样滔滔不绝。广场上人山人海。
国王正讲在兴头上,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是哭泣的声音,很低微的呜咽,似乎又远且近。接着,国王的脚下在颤抖,像沙漠的风暴刮过来,却没有风,而枯萎的大树确实在颤抖,那哭泣有了来源,在国王的脚下。
国王无法继续演讲了,他想着:这是一个什么兆头。哭泣声传染了人们,广场的激昂情绪低落下来,人们感到冥冥之中的惩罚即将降临。广场骚动了。
国王走下了演讲台。大臣进言:可能是老头在作祟。国王来到老头的土坯屋。?老人已病在卧床。老人的嘴不停地嚅动着,像在诅咒,或倾诉。老人似乎没看到国王驾到。
大臣动怒,欲指示手下拉起老人。国王摇了摇头。国王俯身,凑近老人的嘴巴。国王闻到一股淡淡苦涩气味,国王想起了那是剖开的大树的气味。
国王依稀听见了老人的叙说:这是一棵经历了数代王朝的古树,现在大树不能再倾听和感受来自沙漠的声音,大树伤心了,大树说永恒的是沙漠。它幼小的时候,听着风声、沐着光线生长着,它吸引了人们。
国王记起了父王的遗愿:要找到名叫一棵树的地方,那是父王的先辈开创王国的地方。他没料到他站在那个发源地——一棵树,一棵古树,一棵默默地见证了一代一代国王的大树。国王发现他演讲像云影一样霎时消逝。
国王忽感自己衰老了许多,只说:老人不能死。
小题1:
文中“唯有双方知道的秘密”一句中的“秘密”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4分)
小题2: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大树的古老?(6分)
小题3:
文中的大树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分)
小题4:
这篇文章能从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现实,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走出神话?海明威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几位著名美国作家之一。每当我们谈论起海明威,我们都不会忘记他曾经在自己的小说中表现过战争的惨烈和荒诞,描写过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沦丧和精神崩溃;不会忘记他所铸就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硬汉子”性格和既会豪饮、钓鱼、滑雪。又会打猎、拳击、斗牛的潇洒人生态度;也不会忘记他所创造的那种以“冰山”为其象征的极为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和简洁明快的散文语言。无论是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还是作为一个与笔下的时代超人早已融为一体的作者,海明威的形象都已深入中国读者的心中。
然而,我们所熟悉的海明威未必不是神话中的海明威。海明威也未必就能够真正地挣脱人性、阶级和时代的束缚而成为理想的代表、正义的化身、反战的斗士、勇猛的俊男和绝无仅有的杰出作家。人类需要神话,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特殊的神话人物。作家需要借助神话去推销自己,读者也需要用神话来抚慰自己的心灵。平心而论,海明威的神话不仅是他个人的杰作,更是社会大众内心欲望的对象化,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生活哲学的体现。
神话给海明威罩上了圣光,神话也让海明威成了牺牲品。当人们终于有一天有意无意地将海明威放在神话背景中去仔细打量时,他那实际是由尘俗的泥土捏成的肉体当然也就难免暴露出千疮百孔。他的怯弱,他的自卑,他的痛苦,他的好斗,他的惟我独尊,他的小肚鸡肠,他的忘恩负义,他的大男子主义。他的为了抬高自己而贬低他人,他的野心勃勃而艺术功力又有所欠缺,以及他那给人留下无尽迷惑的自杀之举,等等等等,这一切原本常人见怪不怪的人性自然缺陷都因放在了神圣的显微镜下而显得不可饶恕。
可怜的海明成在活着时就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吃尽了苦头,他的在天之灵若看到身后的评论家们竞如此地亵渎神灵,想必会失声痛哭。
其实,走下神坛的海明威以及所有热爱和崇拜海明威的读者大可不必为他的遭遇而悲哀。凡人终究是凡人,而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将会使他获得一种新的喜悦。从神话的天国里坠落人世,海明威应该能够突然发现他自己的的确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作家。无论是现实中或是在小说里,他部轰轰烈烈地生活了一回。虽然他不可能完全超越自我,克服自身所有的缺陷,但他的缺点如同他的优点一样都为他的成熟铺平了道路,促使他努力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用他的生命和文字激动了整整一代人和后世。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以他的敏感和深刻,甚至以他的弱点,以他晚年的悲观和宿命论思想以及凌驾于其上的永不服输的个性,向世人表明了他是一个真正不同凡响的人,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韵味有灵魂的人。如果说人的最大幸福就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一回人,那么海明威总算在他身后的传记里恢复了他本来的面目。
小题1: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海明威的艺术风格。(55字以内)
小题2:
作者在末段对海明威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的要义是什么?(80字以内)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宝贝
⑴贝蒂终于在一个街头咖啡店找到了唯一的空座位,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叹了口气。今天下午她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提前下班痛痛快快去购物。这不,转了一个下午,此时此刻,她只想喝一杯冰咖啡。
⑵“不必拘束,小姐,尽管坐。”贝蒂突然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坐在桌子旁,她忘记问一声,这个座位是否有人。她朝这位和她分享这张桌子的男子微微一笑,表示歉意。
⑶可惜的是她早就看中的那条裙子没有适合她穿的尺码,而与裙子相配的上衣也没买到,好在她搞到了裁剪的样子和漂亮的料子,准备自己缝制。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买了一双时髦的便鞋,半高跟,软牛皮的。比她脚上穿的那双高跟凉鞋不知要高多少个档次呢。眼下,她正在桌子底下暗暗把这双有些挤脚的新鞋子脱掉,光脚享受一下石块路面的凉意。
⑷“冰咖啡……”服务生轻声说道,并将一大杯冰咖啡放在她对面的男子面前。“不,不,是给这位年轻女士的。”
⑸贝蒂尴尬地清了清嗓子说:“这怎么好意思呢?”这时她才发现,对面这位男子一直在笑嘻嘻地打量着她。“我只是想表示一点好客的意思。”“也许我只能给你泼冷水。”“没有关系的,对吗,我的宝贝?”“你说什么?”“我的意思是,大热天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他微笑着说。
⑹贝蒂故意不断地观察那些热得冒汗的过路人,以此回避他的献媚和放肆。时而她也会瞥上他一眼,这个男子穿着讲究,保养得体,眼神机灵,微笑时和他微翘的鼻子很相称。要不是他胆敢狂妄地称她“宝贝”,她决不会反感他的,难道是她听错了?
⑺“走吧,我的宝贝,我们走吧!看看我们还能干些什么。”
⑻简直太过分了。贝蒂站了起来,一记耳光扇到他的脸上,然而他忍耐着。“走,宝贝!我们快走,”他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否则另一面还会挨上一记。”贝蒂还没来得及重新站起来,桌子对面露出一个狗的脑袋,友好地看着她。她感到惊讶的不是这条狗的大个头,而是它的嘴上还叼着被它咬坏的那双新鞋。
⑼她立即明白了,为什么其他桌都坐满了人,偏偏这张桌子还有空座位。
⑽“它个头虽大,但岁数还小。”他颇带歉意地解释,“这双鞋不会特别贵吧?”“你根本不知道它值多少钱。”“说不定我知道。”说完他把两张20欧元的钞票放在桌子上,带上他的狗走了,“鞋就留给我了。”
⑾到了家里,她的恼怒,主要是对自己的恼怒,慢慢消退下来。要是她没有给这个家伙一记耳光,说不定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友谊,甚至更多……但她怎么会知道他所说的“宝贝”正在桌子底下。
⑿又一天,贝蒂来到她买过鞋的鞋店。老天保佑,总算买到了最后一双同样款式和尺码的便鞋。回家后她打算马上把新鞋换上,免得再被另一条什么狗叼走。她打开盒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是那双她熟悉的、被咬破的便鞋以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快回去取你的鞋。”
⒀她立马收拾好盒子跑回去,在打烊前赶到了鞋店,看见“宝贝”蹲坐在地上,嘴里叼着一个装鞋盒的塑料袋。它的主人从里面走出来:“不好意思,那天我忘了做自我介绍,我刚从父亲手里接管这家鞋店。我可以请你吃晚饭吗?”“当然可以。”贝蒂用手挽住了他的手臂。
(《读者》2013年第20期)
小题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4分)
小题2: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3:“巧合”是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特点,请在文中找出两处,然后说说它的好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