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说说“恶搞文化”
①恶搞,已经成为当下网络虚拟世界的一种时尚。最新的“受害者”是给几代人留下不灭印象的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被一个名为“胡倒戈”的网友制作的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在短片中却整日大做其明星梦;他的红军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烈士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1”,梦中情人是李咏;胡汉三则成了一个名叫“老贼”的评委。
?②恶搞文化,又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标准的网上次文化,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了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次文化后来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
恶搞文化的高潮是在2005年末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上流行后达到的。借着陈凯歌导演勃然大怒的东风,“恶搞”这一时尚迅速传遍江湖,无数菜鸟如大梦初醒。从形式上看,恶搞文化作品基本上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产物,有拍摄、剪辑和拼凑的视频、图片或者话语等;从内容上看,这类作品往往是对现实的反讽、颠覆和解构,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平民化等特点。
?③胡戈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制作“馒头”时,用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说:“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红星”还是“馒头”,其出发点和归宿都不过“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在这种感觉方式和表达结构中,一切神圣的、庄严的、崇高的、深沉的、严肃的东西突然都变形了、被解构并重构了:神圣的变成世俗的、庄严的变成逗笑的、崇高的变成平淡的、深沉的变成表面的、严肃的变成轻松的。
?④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联想起一个“后现代性”这个学术味道颇为浓厚的名词。因为后现代主义者都坚持认为,今天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拥有法官的权力,因此艺术已经没有任何使命,仅仅是某种消遣。因此,我们可以说,后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解构”,即以游戏来解构崇高,体现在网络上,就是“恶搞”。在某种程度上,恶搞可以说是“解构”的“网名”。越是一本正经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恶搞,而且在恶搞了之后,“效果”就越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社会都有一些支撑其社会稳定的基本传统和核心价值,如果这些传统和价值遭到了否定,那么社会的基本秩序将不复存在。所以“恶搞”的对象只能是那些伪传统、伪崇高,否则就会遭到社会的反对和谴责,这一点我们只要比较一下胡戈和“胡倒戈”的不同命运就明白了。
?⑤胡戈恶搞的对象是《无极》,而《无极》恰恰代表了一种伪传统和伪崇高。其离奇经不起推敲的情节,幼稚可笑却故弄玄虚的对白,荒诞还一本正经的姿态,使其成了恶搞的绝妙对象,其结果就是“馒头不能好吃到这个地步”,陈凯歌越是怒不可遏,大众就越是一边倒地支持胡戈。
?⑥但《闪闪的红星》就不同了,这不仅是因为它有真实的人物作为范本,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新中国立国的一个核心价值:人民有反抗压迫的权利!解构这样一个价值,是和大众的心态相对立的。所以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发出表示谴责的声明之后,“胡倒戈”很快就发表道歉信,网友中也有许多人表示支持八一厂的立场。
?⑦显然,恶搞文化,虽然有其由现代走向后现代的必然性,但“恶搞”之后,我们仍然需要寻找崇高。我们必须找到“头顶的星空”,构建起“内心的道德律”,必须尊重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如果我们总是满足于在无根的状态下追求一种自由的发泄,那么这种冲动就可能反噬自身,并可能导致一个民族在不断的哄笑中最终迷失!
5.对“恶搞文化”这一定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恶搞文化,又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标准的网上次文化。
B.恶搞文化,是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的网络上的文化。
C.恶搞文化是后来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的一种文化。
D.恶搞文化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一种当代网络文化。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后现代主义者都坚持认为,艺术已经没有任何使命,仅仅是消遣。
B.后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解构”,“恶搞”可以说是“解构”的“网名”。
C.越是一本正经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恶搞,就越会得到大众的支持。
D.恶搞文化也必须尊重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7.结合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恶搞电影《英雄》产生的社会正面效应就要比恶搞电影《江姐》要好得多。
B.大众一边倒地支持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主要原因是陈凯歌没有大牌导演的风度修养。
C.恶搞那些支撑其社会稳定的基本传统和核心价值的作品的行为,势必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和理解。
D.如果我们无限制地恶搞一切,将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并可能导致一个民族的衰亡。
参考答案:5.A
6.D
7.B
本题解析:5.A项抓住了“网上次文化”这一本质特征:B、C两项说的是传播途径;D项说的是表现形式。
6. A项是以偏概全,文中说的是“某种消遣”;B项是以偏概全,文说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恶搞可以说是‘解构’的‘网名’”;C项根据大众对《闪闪的红星》的态度可判断其错误;D项根据最后一段可判断。
7.大众支持的主要原因是“《无极》恰恰代表了一种伪传统和伪崇高。其离奇经不起推敲的情节,幼稚可笑却故弄玄虚的对白,荒诞还一本正经的姿态,使其成了恶搞的绝妙对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乾坤草亭
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固,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
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小题2: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面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小题3:“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同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概念的含义,就要抓住第三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可按照第三段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起——“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为“竹”;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释为“点”;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释为“圆足的生命”,是为从具体到抽象。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亦可得到答案。比如就是一个点,也可以解释为竹,“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所以“竹”具有三个意义:竹,点,生命。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论述思路的把握的能力。本文的论述思路非常清晰,脉络清楚可辨。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方法,可将文章第四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然后可结合论述类文本的一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组织答案。先通过清人张潮提出人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引出最高境界“台上玩月”,而后再从“画小亭和小舟”来论述这个“台上玩月”的最高境界,最后得出高明的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表达上可按“首先”“然后”“最后”的模式写出论述层次。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本题虽是要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但是要以对句子“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先要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乃至全文来“不离亭子,不在亭子”这句话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乾坤草亭”的内涵:草亭中的大世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中庸”辨析 张岱年
|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古村落:要保护,先理解
林 济
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受人关注,各级政府、乡村干部和村民也知道古村落的价值,开始采取种种办法加以保护与开发。但是,古村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往往公开或私下瞄准其旅游价值。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旅游价值是建立在每个古村落本身文化特性或文化内涵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每个古村落本身特性文化意义的理解,开发旅游价值可能就会带来对古村落想当然的重塑,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常常看到一些从事古村落保护的文化人对这项工作的某些悲观看法。他们一方面竭力保护古村落,一方面私下又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和乡村现代化的发展,古村落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必然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因而,他们对古村落保护有一种无力或无可奈何的感觉。
古村落果真会消失或逝去吗?如果将它们仅仅看作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场所,古村落当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失去其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场所的作用。但是,古村落并非是现代社会人群的生产生活场所,它们所具有的最大价值就是其自身的文化意义:它们是一种文化样式和文化象征,古村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根基性地位,具有永续性价值;理解古村落的文化意义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行为,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
所有这些可以表明,理解古村落是保护它们的前提与核心。
在以往的历史认识中,我们往往将古村落等同于农业文明,而仅仅从农业文明角度理解古村落文化。但是,与我们已有的观念不同,许多古村落主要依靠商业发展起来,遗存至今的古村落精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商业财富基础之上的。村落文化固然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但它们并不局限于农业文明圈圈内,必须从现场中去理解古村落文化,必须超越从简单的经济层面去理解古村落文化。
而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并不仅仅是学术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关涉到从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人怎样理解古村落文化。从事实际的古村落保护组织领导工作的基层干部,他们注意的首先是祠堂,然后是“明代的”和雕刻精致的住宅。他们还不懂得从文化史的整体去认识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它们作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宗教史、教育史、科技史、艺术史等各个文化领域的实物见证和人们寄托记忆和感情的纪念物的价值。所以,书院、商店、水碓等就不被人们注意。如果我们不从现场中去理解古村落,去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而是从头脑中的某些观念去判断各种建筑和民俗活动的价值,进而进行所谓的旅游开发,可能只是重塑一个某种观念物化的“古村落”,实际上不可能真正了解古村落文化的旅游价值,更不能奢谈保护古村落文化。
近年来,对古村落保护越来越重视了,古建筑也将会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但是,这些古建筑仅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如果没有有关古村落历史的记忆,这些古建筑难道不也只剩下躯壳了吗?
有些从事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基层干部对村落古建筑历史与故事是完全无知的,甚至为了吸引游客,还胡编乱造了许多有关村落及其建筑的故事。这些根本不能吸引人甚至令人恶心的庸俗的故事,势必会破坏古村落的旅游价值,同时它们也破坏村落古建筑本来所指的意义,给我们传递错误信息,不利于我们理解古村落的意义,从而也就与以理解古村落、促进文化积累与文化自觉的目的相违。
事实上,很多村落古建筑有着许多中国人人伦文化和人性美的故事。这些古建筑及其历史故事的意义本来可以成为我们的文化积累,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它们是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的,那将是更上一层的进步。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真正深入现场观察与访谈,研究村落历史文献,才能真正理解古村落所传承的意义。(选自《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古村落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人群的生产生活场所,直到今天也在发挥这一作用,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B.许多古村落是依靠商业发展起来的,它们能够保存到今天,当然也和它们建立的商业财富有关。
C.要保护好古村落的文化,学术界和从事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人都必须要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
D.人们重视古村落中的祠堂和雕刻精致的住宅,忽视书院、商店、水碓等,根本原因是前者更具旅游价值。
E.古村落中的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村落的文化,也更好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积累。
2.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要保护古村落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古村落具有旅游价值。
B.古村落具有文化价值。
C.古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具有永续性价值。
D.古村落文化是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3.作者认为目前对古村落的保护存在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应该要怎样做才能理解古村落?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E
2.D
3.①人们只重视开发古村落的旅游价值,而没有对古村落本身特性文化意义的理解,致使古村落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文化价值。
②一些从事古村落保护的文化人也不理解古村落的文化意义,认为古村落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生产和生产,因而,在对古村落实施保护时感觉无力或无奈。(意对即可)
4.①重新认识农村文明史;
②保留古村落历史的记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东 西
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是她,这个四十六岁的高龄产妇,在1966年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谷里。这之前,她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为了找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李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
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上,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从来
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谷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间,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母亲是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
(选自《天涯》2011年,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 明。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小题4:试探究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开启下文(或“总领全文”),叙说母亲怎样生养作者。?(2分)
②照应题目(或“首尾呼应”),揭示母亲与故乡的关系。?(2分)
③表现主题,抒发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小题1: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2分)
②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1分),暗示母亲为儿子的付山(1分)。
③第二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故乡记忆的深刻(1分),写出了母亲对故乡的感情(1分)
小题1:①热爱母亲。②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③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⑤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⑥母亲去世,充满悲伤。⑦怀念母亲。(4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小题1:①过去因为爱母亲才爱故乡。?(2分)
②现在(或“母亲去世后”)通过爱故乡来怀念母亲。?(或“因为母亲埋葬在故乡,所以眷恋故乡”。)(2分)
③故乡代替了母亲,给人予力量和慰藉(或“给我止痛疗伤,拴住我漂泊动荡的心灵”)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