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AB 本题解析:A浪漫主义特征是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大胆的夸张和比喻、象征手法,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感情等,排比、反复的手法不对。B葛朗台没有迫使女儿流落他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糊涂一世 |
参考答案:
小题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小题2:(6分)①我的谎言说得越来越离谱了,简直糊涂到了极点;②用夸张的描写形容“糊涂二世”听得越来越吃惊,③结构上前呼后应,突出人物的个性并深化主题。
小题3:(6分)虚伪(虚荣、爱面子)、怯懦、自我炫耀(盲目自大)、自作聪明。开篇“我”和岳父母、妻子议论生活中丑恶现象时,慷慨陈词呼吁说真话,但面对来访客却处处说假话,并且还为自己由于内心的怯懦而不敢说真话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从而表现了“我”虚伪、怯懦、自我炫耀、自作聪明的性格特点。(每答出一点2分)
小题4:(8分)观点一:褒。①不管祖国如何丑陋,如何贫穷,我们都不能嫌弃,“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②编造谎言是想要掩饰问题,因为一味外扬问题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③我们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祖国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把眼光更多地放在祖国的建设成就上,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观点二:贬。①实事求是,不说假话是一个公民的道德底线,是一个国家正常维持与运行的基本元素。②我们要看掩饰的问题是枝节问题还是本质问题,如果是本质问题,绝不能掩饰,只有揭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国家进步。③如果一味地掩饰问题,极易助长权力强势者的私欲,不能保障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
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糊涂二世”目的是行窃而非拜访。B妻子“撅起了嘴”表示不满。D反映“说谎成风”的现实
点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了,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小题2:“大吃一惊”到“瞪大眼睛”到“起身就往外跑”这三个人物的表情一个比一个夸张,可见对方使得“糊涂二世”听得越来越吃惊。这是人物的神态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丰满人物形象。
点评: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借助于人物的描写方法,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无论是哪种人物描写方法,都是为了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题3:开篇“我”和岳父母、妻子议论生活中丑恶现象时,慷慨陈词呼吁说真话,但面对来访客却处处说假话,这说明“我”是一个极度虚伪的人;为自己由于内心的怯懦而不敢说真话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明“我”是一个非常胆小、怯懦的人;“我”从头至尾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对方,而最终却被对方欺骗,这说明“我”是一个自作聪明的人。
点评:分析人物的基本形象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
小题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这种题型,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展开论述,这种题实际上相当于一片小的论文。
点评: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 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 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 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 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 度三足鼎立的态势。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 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 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 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 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 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D.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 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参考答案:1.C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翡冷翠①山居闲话(节选)
徐志摩
?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汽,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秀美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迂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癍,眼不盲,耳不塞,这无行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注:①翡冷翠,通译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
1.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一句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前后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自然这一部伟大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自然是一部书,能教给人们很多知识,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愉悦和净化,一个人只要心灵是健康的,纯洁的,能用眼睛捕捉到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能用耳朵听到大自然的声音,便能从大自然中受到熏陶,精神受到净化,从而如受到教育一般,明白生活的意义。
2.照应上文,引起下文。照应第二段“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提醒接近大自然时要“独身前往”,才能领略自然的真实和美好,引出下文不要带书的内容,告诉出行者大自然就是一本让人受教育的书。
3.全文层进构思,浓情渲染。共五段,由自然及人生,由自身及他人,由“形”及“灵”依次展开。第一段摹绘自然的纯美诱人,第二、三、四段描述人生的洒脱自由。先说遨游山中的不受服饰拘束,不需踌躇自己的服色和体态;进而写不带伙伴的独自享受自然可以令人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让思想和心灵得到净化和舒展;最后认为大自然是一部最伟大的书,让人从中得到启示,受到鼓舞和教育。
4.大自然能让人彻底放松身心,舒展和洁净自己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心境淡定,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思想变得伟大、深沉、鼓舞、清明和优美,在寂寞时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针。说大自然是伟大的书,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对人认识生命的重要意义,揭示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作者认为要读懂大自然,不但需暂时远离尘俗和现代文明的喧嚣,也需一个从容、空旷,能容万物的自由心境,更要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保持至纯、天真,与大自然体悟相通,妙契同化。概而言之,需要个人性灵之完全的解放与高扬。(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爱的信笺
施 倩
母亲有个爱写信的习惯,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从1941年的冬天开始的。哥哥约尼自应征入伍后,一连数月没有音讯。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坐在厨房的大桌子前给他写信。
我弄不明白既然约尼从不回信,她干嘛还要写呀写。
“等着吧,我们总会收到他的来信的。”她总是那么自信。母亲常说,信同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神圣的上帝之光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她相信这束光芒能帮助她找到约尼。
我不知道她说的这些话是不是为了让她自己或我们大家放宽心,但这毕竟把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终于有一天约尼来信了——他还活着,正在南太平洋上。
母亲每次都在信末署上她的名字“赛西丽娅·卡普契”,这一直使我有些迷惑:“干嘛不写‘妈妈’?”原来,她从来就把自己当做赛西丽娅?卡普契,而不是妈妈。这使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母亲,这位身材娇小、穿着不足5码的高跟鞋的意大利女人。
母亲从不化妆,也不佩戴首饰,除了一只金黄色的结婚手镯。她有一头漂亮的头发,又黑又直,盘在脑后,鼻梁上架着一副轻巧的银丝边眼镜。
每次写完信,母亲总是让父亲去发。然后,她端来咖啡壶,我们便边喝咖啡边回忆起以前一家10口人围坐在桌边时的美好时光——爸爸、妈妈,还有8个孩子。那时,我们这5个男孩3个女孩中谁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离开这个家,去工作,去参战或者结婚,到最后只剩下我一个。
到了第二年春天,母亲写信的对象中又加上了另外两个儿子。每天晚上她要写3封不同的信,然后让父亲和我在信上加上我俩的问候。
母亲写信的事在村子里传开了。一天上午,一位瘦小的妇人找上门来。她颤着声向母亲问道:“你能写信,这是真的吗?”“我常给儿子们写信。”
“你也能念信?”那位妇人又轻声问道。
“当然可以。”
妇人急忙从提包里拿出一叠航空信:“念……请您快给我念念。”
这是那位妇人正在欧洲打仗的儿子寄来的。母亲还记得那个以前常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玩耍的红头发小伙子。她把信由英文译成意大利文,一封一封地念给那位妇人听。妇人听着,两眼闪着激动的泪光。“我得给他回信,”她说,“可怎么写呢?”“达菲,去做点咖啡。”母亲边吩咐我边把妇人领进里屋坐下,然后拿出钢笔、墨水和信纸开始写了起来。写好后,她给妇人念了一遍。
“你怎么知道我想说这些?”她问母亲。
“我常读儿子的信,知道一个母亲该对儿子说些什么。”
不久,那位妇人又来了,还带来了一位朋友——她们的儿子都在打仗,她们都想给儿子写信。于是,为街坊邻居写信几乎成了母亲的职业。有时她一整天都花在替别人写信上。
母亲对这些信末尾的署名看得很重要。那位妇人请母亲教教她:“我想学会写我的名字给儿子看。”于是,母亲就手把手一笔一划地教她写,一遍又一遍。这以后,每当母亲为她写好信,她便开心地在信尾写上自己的名字。
一天,那位妇人又来到我们家。母亲一眼便看出发生了什么事。妇人眼中再也看不到以前那种希望之光了。她们在一起久久地坐着,手拉着手。“也许我们该去趟教堂。”母亲轻声对她说。从教堂回来的路上,母亲脑海中一片空白,只想着那位红头发小伙子。
战争结束后,母亲放下了纸和笔。“结束了。”她说。然而,她想错了。那些曾找母亲替她们给儿子写信的又拿着她们亲戚的信来找她。
母亲曾经说过,她曾一直梦想当一名作家。“为什么不去实现这个梦想?”我问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她说,“我的生活目标看来就是写信了。没有什么能够像信一样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它会让你痛苦,也能使你欢笑。”
最好的关心莫过于一封充满爱意的信笺,因为它可以让世界变得很小,可以让写信人和读信人成为自己的主宰。孩子,信就是生活!母亲的信一封也没有留到现在,但受到过她帮助的人们却依然在谈论着她,把她写的信装进了他们的记忆之中。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由母亲每晚坚持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写起,由此引出所有爱子母亲的心声,并使那种爱如潺潺流水一般,缓缓从心田流出,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B.在一直收不到儿子约尼回信的情况下,母亲依然不停地写下去,依然坚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找到约尼,这是母爱,是信任,更是一种信念。
C.母亲为村子里的人读信、写信,这主要表现了母亲的善良,母亲乐于助人的品格。
D.战争结束后,“那些曾找母亲替她们给儿子写信的又拿着她们亲戚的信来找她”,是为了分享收到儿子回信的喜悦。
E.本文以“爱”为主题,以“真”来取胜,通过“真”与“爱”赞扬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小题2: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在文章的结构中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文中妈妈给自己的儿子写信,为什么在信末写自己的名字而不写妈妈?(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在“烽火连三月”的战争年代,像文中母亲那样用书信传达真爱,自然是“家书抵万金”了;但在现在的和平时期,网络、通讯技术如此发达,还用书信往来的方式来沟通感情,似乎落后时代了。你赞成这种观点吗?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开头一段写母亲爱写信的习惯及缘由,总领全文的人物故事,既点明题意,又为下面故事的发展造成了悬念。结尾写母亲写的信一封也没有留到现在却装在人们的记忆中,既呼应了开头一段“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爱是永恒的,而传递人间真爱的书信也会永远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4分)
小题3:母亲在落款处不落“妈妈”,而是落上自己的名字,表明这封信表达的不仅仅是母爱,而且表明自己和儿子一样,也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名战士,自己会尽一切力量支持远在前线的儿子,给其爱的力量。(6分)
小题4:不赞成。正如文中母亲所说:“没有什么能够像信一样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它会让你痛苦,也能使你欢笑,最好的关心莫过于一封充满爱意的信笺,因为它可以让世界变得很小,可以让写信人和读信人成为自己的主宰。”现代通信技术虽然方便快捷,但缺少了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充满的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的信件就是寄出的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字字推敲,款款深情,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是面孔和情感。现代通信方式只是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不能真正解决人文交流的问题。
赞成。时代变了,科技进步了,人们的通信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运用现代通信技术,顷刻之间,话语就能传到身边。可视手机、电话一旦接通,亲友之间就可化天涯为咫尺。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交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呢?(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这主要表现天下所有母爱的共性,是母爱的拓展和升华;D是为了继续进行爱的传递。
小题2:起始段往往有以下作用: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一、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二、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三、暗示主题,强化情感。另外答题时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答。本题即可从以上方面思考。
小题3:“这使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母亲,这位身材娇小、穿着不足5码的高跟鞋的意大利女人”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新的眼光”即不只是以“妈妈”来看待妈妈。妈妈用自己的名字落款,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儿子交流以,由此可知,妈妈也是以战士的身份给儿子写信。
小题4: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所以首先要找到探究的点。本题的探究点是“亲情的表现形式”。从小说来看,书信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更是情感的联络线,是爱的载体。所以它肯定有存在的必要。当然如果从高速、简洁的角度来谈,也可以说它无存在的必要。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