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那些柔软或坚硬的时光
徐怀谦
“柔软时光”四个字,大约属于丽江古城的专利。漫步在商铺林立、灯红酒绿的丽江古城,不时会有“柔软时光”、“一米阳光”之类的客栈、酒吧,懒洋洋地探出幌子,挽留你的脚步。幌子上的广告有点特别,多是“聊天、偶遇、看书、发呆、晒太阳、赏月、恍惚、游离、做梦、睡觉”之类的词汇,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
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书中写美国富翁巴特里弗对捷克人的生活有这样一番评价:“在这个国家,人不会欣赏早晨。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就像是被斧头砍了一下。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请问,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紧张的早晨,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像样的白天!那些每天早晨伴着他们恰当地称为‘闹钟’的一阵铃声开始生活的人,他们发生了什么呢?他们一天天变得习惯于紧张,而不习惯快活。相信我,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巴特里弗的话有点“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味道。为了生计,都市里的人有几个不是伴随着闹钟开始一天忙碌的?可是从人的本性来说,谁不想好好地睡个心懒觉,让自己的早晨乃至一生都过得从容一些?
所以当都市人真的抽身出来,来到丽江古城,沿光滑的石板街寻觅当年马帮的足迹;在粉墙黛瓦的古屋前假面倾听岁月的诉说,看清澈小溪水流走昔日的繁华与衰落,或者踅进茶馆、酒吧,在一壶或酒中口味友情的绵长,从街上陌生行人的面孔上阅读人世的沧桑。这一刻,你才会卸下生命中的很多重负,感觉到一份从未有过的闲适与从容。
这就是所谓的柔软时光吧?可它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
在丽江木王府驿栈小住一晚,淅淅沥沥的雨声安谧了我漂泊的心。睡得奇好,醒来得就早,心想太阳是晒不到了,那就出去淋淋雨吧。推门出去,是黎明前的黑暗,灯光是有的,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行人也是有的,三三两两,步履匆匆。是些什么人呢?看清了,主要有三类:一是上学的小孩子,二是环卫工人,三是赶早买菜或上货的人。孩子是怕人的,见了我的相机,全都躲着镜头跑开去,硕大的书包在他们屁股后晃呀晃的,让我想起正上小学的女儿。这个点儿,是女儿起床的时间,可是丽江孩子已经奔跑在石板街上了。最近媒体报道成都有个12风的女孩,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在成都街头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时光对于这些孩子和大人来说,是柔软还是坚硬呢?
不错,柔软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总是“偏爱”那些贫穷和苦难的人。丽江有大把大把的柔软时光,可是它们是由那些过着坚硬生活的人支撑起来的。至于熙来攘往的游客,丽江不过是他们释放心情的一个驿站,要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就那么柔软下去,也绝无可能。不是财力不济,而是人总要在创造和奉献中体会快乐,实现价值,一味柔软,就变成了颓废。
所以,芸芸众生来说,得柔软时就尽情享受那片刻的柔软;处于坚硬时光时,也不气馁,不自弃,而是民坚硬的意志去改善境遇,超越自我,像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的人生,才不枉过吧。
(选自《美文》2008年第15期)
14.文中说“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都市人为什么会“恍惚起来”?(6分)
答:?
15.巴特里弗根据什么断定捷克人“不会欣赏早晨”?(4分)
答:?
16.在倒数第三段作者还叙述了一件媒体报道的12岁女孩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的事,有何用意?(6分)
答:?
17.请分析本文题目的修辞特点并联系全文阐释其含义。(6分)
答:?
参考答案:14.灯红酒绿的环境让人如入梦境,(2分)“柔软时光”一类的名字让人产生懒洋洋的感觉,(2分)特别的广告语让人产生享受的欲望。(2分)(意思对即可)
15.人的性格是由早晨决定的;(1分)捷克人在闹钟催促中醒来,(1分)立刻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1分)他们习惯于紧张而不习惯于快活。(1分)
16.表明柔软的时光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的时光总是“偏爱”那些贫穷和苦难的人;(2分)强调柔软的时光是由那些过着坚硬生活的人支撑起来的;(2分)倡导处于艰难时光的人们要勇于改善境遇、超越自我。(2分)(意思对即可)
17.特点:比喻(或通感)。(2分)柔软时光是指卸下生命中的重负,去感受那份难得的闲适和从容;(2分)坚硬时光是指芸芸众生为了生计而忙碌、打拼。(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有研究表明,婴孩最早表露的情感之一,竟是值得赞许的同情心。将一个新生儿放到另一个哭闹的婴儿身旁,很可能两人都号啕大哭起来。这是否意味着婴儿真正关心他的同伴,抑或仅仅是为喧嚷声所打搅?意大利最近开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为婴儿播放其他婴儿的啼哭录音,这足以像预料的那样诱发一阵痛哭流涕。但是,一旦播放自己哭泣的录音,这些婴儿却很少开始哭泣。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丁·霍夫曼据此得出结论:“从分娩之时起,就存在着某种起码的移情心理。”这种情感的强度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6个月以上的婴儿,对别人的困扰不再用哭泣来回应,而是以扮个怪相取而代之。到了第13~15个月,婴儿往往会自己着手处理事端,尝试安慰哭泣的伙伴。
随着第一个生日的降临,婴儿已俨然成为思维愈益精细的“见习社交家”。他们会开始跟踪周围人的视线,推测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通过理解别人的凝视,婴儿开始理解别人的心思。”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鲁·梅尔佐夫说。他和不少同事发现,这种技能最早出现在第10~11个月,它不仅是婴儿情感和社交能力趋于成熟的标志,还能用来预测他们的语言能力在日后的发展趋势。有关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过第一个生日时尚不能熟练地跟踪和凝固视线的婴儿,在进入2岁以后,对高级语言能力的掌握往往也会显得力不从心。梅尔佐夫说,这个事实有助于解释盲童或那些母亲因患抑郁症而很少与人交流的婴儿为何学习语言迟缓的原因。
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就开始形成观察能力,这是被无数的实验观察所印证的不争事实。但是,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查尔斯·内尔森希望他的研究能更深入一步,以确认早期婴儿是如何辨认面部表情的微妙差异,亦即社交技能发育中一块关键性的基石。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给每个接受调查的婴儿佩戴一顶舒适的帽子,上面布设有64个海绵传感器。然后,让他们观看60幅喜怒哀乐各不相同的表情图片,通过测量脑电波来了解婴儿大脑的内部结构变化。“成人见到哪怕是不易觉察的笑容,大脑也会将它归入欢乐的范畴。”内尔森的一名助手解释说,“我们希望了解婴儿的大脑扫描是否跟成人一样。”目前,内尔森向他所在地区的每个新生婴儿的家长发出了邀请信,希望他们踊跃参与这项测试。结果如何目前尚难以预料,但内尔森相信,如果婴儿出现了孤僻症等情感障碍的早期症状,则是完全有可能藉此得到纠正的。
当婴儿尝试学习说话时,一种与外界——特别是与父母亲沟通的能力的发育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婴儿牙牙学语远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戈尔茨坦物色了两组8个月的婴儿,给他们穿上带有无线扩音器和传播器的紧身制服裤。其中的一组母亲被告知:只要婴儿发出咕咕声或牙牙学语就立刻做出回应,用满面笑容和爱抚轻拍给予鼓励。另一组家长也需要对他们的孩子微笑,却是胡乱随意的,与婴儿发出的声响毫无关系。结果,那些即时得到反馈的婴儿不仅说话频繁,而且进步的速度也超过后者。
及时接受情感智力的测评,以免错失扭转偏差的良机。因为研究表明:情感上的幸福将会对儿童未来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有关调查还显示,15%~20%的儿童生性害羞和焦虑不安。但令医生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些人轻而易举地挣脱了这个怪圈,有些人的症状却每况愈下呢?马里兰州立大学的内森·福克斯对数十名出生9个月的婴儿进行了脑电波检测。扫描的结果发现:那些见到陌生人主动上前招呼的儿童,大脑中控制快乐之类情感的部分显得特别活跃。
与此同时,福克斯又确信: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一种人,家长的作风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家长呵护过分或者不督促孩子尽早克服这一心理偏颇,那么,他的孩子在成人后仍会显得腼腆有余,沉稳不足。相反,富于自信和理智的家长通过善意地鼓励孩子甘冒风险,耐心地引导他们走出这一怪圈,则常能摆脱早年的心理障碍所带来的尴尬。这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发现,因为心灵上备受压抑的儿童,在其他问题上同样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1.下列对文中为婴儿播放啼哭录音研究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婴儿播放其他婴儿啼哭的录音,会诱发该婴儿的啼哭;播放自己的,则大多不会。
B.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婴儿是否真正关心同伴这一问题。
C.从研究中可以得出婴儿从分娩起就存在起码的移情心理,其情感强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弱。
D.该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同情心是婴儿最早表露出来的情感之一。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对孩子善意的鼓励和耐心的引导会使孩子成年后容易摆脱害羞和焦虑不安。
B.查尔斯·内尔森对于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就开始形成观察能力持怀疑态度。
C.盲童学习语言迟缓是因为他们在婴儿时期不能用眼睛熟练地跟踪并凝固视线。
D.家长的作风对孩子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性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成人见到不易觉察的微笑会将其纳入欢笑的范畴,是因为成人比婴儿有更多、更丰富的社会经验。
B.如果婴儿的母亲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这个婴儿日后对语言的学习必定十分迟缓。
C.在学习、社会等方面存在极大风险的儿童,他们的心灵一定备受压抑。
D.过第一个生日时尚不能熟练跟踪和凝固视线的婴儿,日后对高级语言能力的掌握会不顺利。
参考答案:1. C
2. A
3. D
本题解析:1.根据文章第一段的表述,“这种情感的强度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应该是另一个实验的结论,和题干所要求不相符。
2.B项,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查尔斯·内尔森只是为了做进一步研究,“确认早期婴儿是如何辨认面部表情的微妙差异”,而并非是对“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就开始形成观察能力持怀疑态度”;C项,根据文章第二段“这个事实有助于”可知,盲童学习语言迟缓的原因应该有很多,选项犯说法过于绝对化的错误;D项,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一种人,家长的作风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可知,说法过于绝对。
3.A项文章未涉及,无中生有;B项构不成必然因果关系;C项“一定”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的题。
①“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在劳动。”高尔基这段话语生动地告诉我们,人的才能和智慧犹如埋藏在身上的宝藏,他不会自动地发挥出来,而是靠每个人自己去开掘,这就是靠勤奋。
②但是,单靠勤奋也还不够,更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的精神。保加利亚革命家米特洛夫说过这样的话:“自负对人和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我们必须每天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可以达到50%或80%;如果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听取内行人的劝告,就能达到90%或者更多。”这是十分重要而真诚的劝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人‘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可取,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仍旧总是成功。”
③可见,既刻苦用功,毫不自馁,又虚怀若谷,智慧的花朵就会怒放,才能才得以施展,为祖国为人民立功创业的宏愿,也就会更好地实现。
④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在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方面,我的能力是发挥了50%还是90%?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①②两段分别引用高尔基和季米特洛夫的名言,在论证作用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既刻苦用功,毫不自馁,又虚怀若谷,智慧的花朵就能怒放,才能才得以施展。
2、答案:喻证法? ?引证法
3、答案:相同点:两人的论述中心都一样。即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不同点:论述的角度不同,高尔基提出要靠勤奋,季米特洛夫提出要靠虚心。(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短信文化的流行原因
短信这种民俗文化,可以看作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又一次反抗。
社会个体对现代程式化社会的不满催生了短信文化的流行。现代社会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逐渐被异化。在这样一个高度程式化的社会中,人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欲望受到了压抑。流水性作业、科层制结构都使得生活越发无趣。于是人们从短信中寻找到了乐趣。人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些恶的念头,幽默(整人)短信便应运而生,甚至人的丰富的情感也是通过短信来得到表达。短信是以人为本的,是对社会理性化趋势的一种反动。
短信文化与模仿时尚和时尚形成的从众压力分不开。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具有特殊情趣的全新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短信文化还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短信文化盛行取代了传统沟通媒介成为新的沟通媒介,它整合了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新的人际交往圈。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落伍,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短信文化契合了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的本质。短信永远比铃声大作的电话更有分寸更为礼貌。电话显得过于直白和直接,而短信则给了对方很大的回旋余地与思考空间。在收到短信以后,可以立即回复也可以思考一段时间再回复,甚至可以不回复,短信比电话更为善解人意,更符合东方文化的本质。
短信文化可以说一些在电话里不便说的话。中国人很讲究面子,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譬如说一些情话或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短信文化在语言形式上也更适宜东方文化。汉字表达具有多意性,没有单词的间隔,显得更为紧凑,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手机短信的收发方便、快捷。手机是随身携带的,因此收发短信随时都可进行;一个短信笑话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给成千上万的手机用户。与传统的沟通方式相比,与网络沟通相比,短信沟通无疑具有技术优势。
短信沟通比其他沟通方式更为便宜。尽管目前手机用户数已有大幅上升,但高昂的手机花费却让许多手机用户打不起手机,尤其是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打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
短信沟通还有一个技术优势,即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通话沟通。
小题1:对“短信文化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又一次反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个体对现代程式化社会的不满催生了短信文化的流行,人们通过短信张扬个性,宣泄欲望,表达情感。
B.短信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情趣的全新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仿效。
C.短信文化取代传统沟通媒介成为新的沟通媒介,它整合了人际关系,形成了新的人际交往圈。
D.短信收发方便快捷,比其他的沟通方式都经济实惠,且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因此最适合“大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