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A.对波兹曼的观点,我们必须辩证认识,既不可片面夸大传统媒介(如印刷品)的正面作用,也不可一味否认新兴媒介(如微博)的积极影响。 B.微博交给书写者的是限制在140字以内的小空间,这在形式上决定了其不可能完整地表达成形的思想。 C.作者担心阅读者的思维被微博化,主张适当控制微博阅读。这是对微博的阅读者提出的合理建议。 D.微博发展迅猛,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种种局限和弊端,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的宽度与限度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其优势表现在:在通过网络世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有利于快速进行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1分)微博的兴起,开拓了更广阔的话语空间,赋予了更多的表达可能性,成就了公众表达的宽度。(1分);其劣势表现在:但微博受限于有限空间让撰写者无法完整、深入、系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1分)也让阅读者沉迷泛读,浪费时间,专注不够,思虑浅显,从而出现思维方式微博化。(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系无中生有,表达本身也不正确。C第二段:“微博所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但不能反过来说交往方式的改变(都)是微博释放 “微动力”造成的,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D“作为一种视觉层面上的阅读”已经将微博默认为全是“视觉层面上的阅读”与原文(最后一段)“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相悖。
小题2:最后一段:要表达像样的思想比较困难。而题目中是“不可能完整表达”,二者意思相差甚远。
小题3:优点的信息源:“微博所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由这些主要信息可得出“微博”的主要优点:快速、广泛。文章的最后一段重要点谈“微博”的劣势,从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谈其劣势。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元春省亲时,对宝玉命名亭台轩馆之事大加赞赏,并亲自提笔为自己喜爱的几处楼馆赐名,大观园、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等楼馆都是元妃赐名的。 (《红楼梦》)
B.长坂坡一战中,张飞曾经让二十多个骑兵在树林中敲锣打鼓,以为疑兵,为吓退曹操创造了条件。此计成功之后,张飞再接再厉,让士兵拆断长坂桥,曹操疑有埋伏,不敢追赶。 (《三国演义》)
C.堂·吉诃德的朋友理发师和神甫,认为堂·吉诃德的疯狂行为是受了骑士小说的毒害。他们在堂·吉诃德的外甥女和女管家的协助下,搜查了堂·吉诃德的藏书室,把其中大部分的骑士书都扔到院子里,放把火烧了。 (《堂·吉诃德》)
D.在流放西伯利亚的政治犯中,马斯洛娃钦佩所有的新朋友,但最钦佩谢基尼娜。这个富裕将军家庭出身的年轻人,能讲三种外语,却过着最普通的工人生活。 (《复活》)
E.朱吟秋丝厂问题一直是赵伯韬和吴荪甫矛盾的焦点,后来,在中人李玉亭的协调下,赵伯韬作出让步,把朱吟秋丝厂让给吴荪甫,而作为回报,吴则让赵参与益^91考试网司的合股。? (《子夜》)
参考答案:BE
本题解析:B项,①“在树林中敲锣打鼓”错,应是“砍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以便扬起尘土”;②“曹操疑有埋伏,不敢追赶”错,曹操识破计谋,让人架桥追赶。E项,①“赵伯韬作出让步,把朱吟秋丝厂让给吴荪甫”,赵让出朱吟秋丝厂的目的是想用朱吟秋的茧子搁死吴的现款;②“吴则让赵参与益^91考试网司的合股”错,吴并没让赵参与益中。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长城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tūn? ch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夐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ou,四声):瞭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小题1:给下面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拗(?)? tūn? chì(?)
小题2: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小题3: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小题4: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小题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从“黄云间的归鸿”联想到“昭君出塞的老路”和“苏武牧羊的北海”,借飞鸿作为悠悠岁月的见证,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
B.作者借“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代指阵亡的将士,更加重了回顾历史时的凄婉的色彩。
C.“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万寿无疆”,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是对闭关锁国政策辛辣的讽刺。
D.“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归来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历代封建王朝和亲政策每每遭受失败的痛惜和反思。
E.文中描写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登上烽火台后喜不自禁的细节,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喜悦。
参考答案:
小题1:zhí niù?吞噬
小题2:(1)评价历史?①凄婉的历史 ②民族封闭的象征 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2)看待现实?①开放②自信
小题3:(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以感情
(2)(2分)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意思对即可)
小题4:(1)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
(2)①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
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意思对即可)
小题5:A B下标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婉约江南
素素
①几年前曾在一个夏季走进江南。江南是淋在雨中的,乡间的稻田里水涨满了,住在稻田间的人家被水围在汪洋里,绿苔已长到屋顶。城市的街道是水洗过的,街边摊上摆满了被水浸泡得干干净净肉很厚的鸭脚掌,红色塑料桶里装着水珠颤动的凤尾花。我手中擎着一把伞,从上海走到南京,又从南京走到苏州、杭州,每天衣角是湿的,心情也是湿的。那次的江南之行,印象就是人被蒙在了雨中,掉进了水里,找不到高处,看不见岸。我这个来自北方的女人就想,生在江南,不可能不多情不缠绵,所谓才子佳人,是江南的天所造地所设的,这里就应该发生梁山伯祝英台白蛇许仙那样的故事。
②这次来江南是秋天。以为秋天的江南是晴的,没想到秋天也有梅雨般的日子,那细细的雨丝,浓浓的雾气,又一次将我的衣角和心打湿。我手中仍是擎着那把伞,走进无锡,走进周庄,走进绍兴,这都是我以前不曾去过的地方。有一个感觉:这次我走进了江南的细节,走进了江南最美最温柔的所在;我仿佛曾经是这里的人,或者这里就是我的老家,在这里面走的时候,脚下一绊一绊的,都是乡愁。
③江南让我伤感。六年前也是这样,外滩迷蒙的夜灯,沧浪亭厚重的门,西湖边的断桥,秦淮河两岸的人家,给我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我像是来晚了,又像是刚刚与谁擦肩而过,我为此而伤感。这一次我又重温旧梦似的迷失了,一走进江南的雨中,就想哭,就仿佛掉入深潭,就仿佛我曾在这里失恋。
④那个雨天,我在无锡的寄畅园里走不出来了。当我听说这个园子原是宋代大词家秦观子孙所建的私园,这个园子立刻就成了我的故知。我知道,这感觉与秦氏子孙无关,是因为秦观,确切地说,是秦观词里那一句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一句更美的了。他已经超越了古典,也超越了现代。我想,千年以前那个在苏东坡门下做弟子的男人,一定是经历了什么,他为生命的相逢惊喜,又为相爱而不相守叹息,当爱不可得,就告诉你以这种方式自救,这是一个浪漫的男人,也是一个理性的男人。他写下的这句千古绝唱,从宋代唱到今天,不知让多少人找到支撑,找到爱下去的理由。他也是一定要这么写的,多雨的江南,就是滋生温情和爱的地方,一代词家,不可能背离爱的主题。让我惊奇的是,时空已是一千多年,却从未落伍,许多人还在如此表达。
⑤淅淅沥沥的雨中,走在秦氏明代子孙的园里,怀想的却是他们宋代的爷爷。在我心里,这个园子的背景里如果没有秦观的名字,这个园子就是一般的园子,秦观的词里如果没有那样一句千古绝唱,秦观也和其他的人没有什么两样。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很具体的,秦观爱了,秦观还写下那么一首词,于是他就和别人不同,就千古流芳。历史其实也是这么连接起来的,他并没有和你要太多,是你想做太多,却什么也没做好。比如爱,你爱了很多的人,却没有真正地爱过,你的生命就不会留下痕迹。
⑥也许因为我是女人,走这个园子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写词的那个男人。每一条小径,每一道门坎,都是他牵引着我的。是他使我仍然相信,这世间存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不在乎形式,不在乎远近,等待是最美的。
⑦我清楚地觉出,在北方的时候,我是不安分的,绝望的,江南的雨雾,浇灭了我的焦躁,却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忧郁。走进此园,有如流浪的路上突然看见了归宿,有一种温暖扑面而来。婉约的江南,婉约的秦观,我走了这么远,原来就为听你说那一句我熟读千遍的古词。(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作者在“婉约的江南”,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四个词语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一句更美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游历江南都是在雨中,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缠绵(多情)、伤感、忧郁、温暖
2、超越了古典,超越了现代;写出了爱情的浪漫和理性;让人从中找到爱的支撑;已过千年,这种爱的表达从未落伍。(意对即可)
3、突出江南多雨,渲染缠绵、忧郁的气氛;对表达自己的江南情结有着层层铺垫的作用;对后文写自己在寄畅园的厚重感悟,有着衬托作用。(任选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