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A.古人心中的生命之“丽”,是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 B.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表现为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C.引用《易经》中的“日月丽乎天”等句重在说明“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 D.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丽”的美学内涵,是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的,而“‘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
小题1:B.说法绝对,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并非只在考察文学之时;C.引用此文句意在说明生命之丽包括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D.应是“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小题1:原文中没有相关的推论依据,因果关系并不成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2分)?
小题2: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小题3: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4分)?
小题4: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5分)?
小题5: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陈皮匠聪明灵巧有文化,志向却与众不同;?
(2)古城人不理解陈皮匠的选择。
小题2:(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小题3:(1)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保宁府志》《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
(2)数量多: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老书,教授及其助手在书房忙活六小时时,陈皮匠用十多天才把书整理完。?
(3) 具有研究价值: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小题4:(1) 陈皮匠藏书不只是爱好,其心愿更是在于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历史荣光;?
(2) 他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
(3) 他认真阅读了牟教授的论文和相关评论,认定牟教授是能进一步挖掘藏书价值的人。
小题5:(1)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
(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深奥,只消透过表面意思把话里的话解读出了就行了。一是陈皮匠是灵巧的老高中生,有文化;二是人们认为这样有文化的人不应该从事皮匠这样的低贱行业,对皮匠的职业选择不理解。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这是一篇小说,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第一个问,根据第②段文本的表述,“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即“具有传统文明的古奥”。“化石一样的小城里”充满了唐宋、明清气息,“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都表面古城的历史悠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二问,围绕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来回答。这些传统文化与丰厚底蕴,正是陈皮匠成长的文化土壤,这也为后文描写这个与众不同的皮匠作了铺垫。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文章⑤——⒀段具体介绍了皮匠喜欢藏书和藏书情况。从文中列出的书目可知藏书内容与古城文化和家族历史有关;从皮匠每天下午都是买书、教授和皮匠父女在藏书室整整待了六个小时以及皮匠“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可以推知皮匠的藏书丰富、数量多;“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说明皮匠的藏书完全可供教授研究之用,即藏书极具研究价值。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行为及其蕴含的意义。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分析人物行动描写所表现的含意。皮匠赠送藏书的行为,简单理解就是宝马赠英雄,皮匠虽然在古城人看了有文化,但毕竟他只是一个收藏者,而不是研究者。牟汉达教授的研究成果引起的轰动效应足以是皮匠认为,要让他收藏的书籍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送给牟汉达教授。
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此题设计的内容在文章最后3段。根据这几段相关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就能够探究得到试题要求回答的信息。“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而皮匠却担心“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显示了他对商业大潮的冲击的无奈;他把家里的藏书“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过上了普通皮匠一样的生活,说明他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文章通过描写古城因一篇学术论文引起的轰动效应,引发的宣传开发古城的热潮,引出的商机、人们的疯狂以及皮匠的担心、皮匠的赠书、仍然过着原来一样平淡的生活等等,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作者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的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很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梳理小说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①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③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
(3)情节:受尽歧视、《花房邂逅——花房交往,感受温暖一一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再次落魄,重识真情。妙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
(4)观点一:雕花烟斗是小说的线索。①标题是“雕花烟斗”;“雕花烟斗”贯穿小说所有情节,使结构严谨。②足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而悔;花农欣赏烟斗,接受烟斗,临终带走烟斗。③雕刻得最精美的烟斗应该属于心灵最美的人,画家的悔恨,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美和人性弱点的重新审视。
观点二:凤尾菊是小说的线索。①贯穿小说所有情节,使结构严谨。②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③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物化,象征善良、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填空题(5分)
(1)却说张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三国演义》)
此段中“丢了城池”的“城池”指?城。张飞因“丢了城池”被?指责而羞愧难当,欲拔剑自杀,被刘备劝住。
(2)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受到热情接待。因醉酒误入怡红院,倒在?的床上呼呼大睡。?找来时,听得鼾声如雷,闻得整屋子酒味,赶忙带她出去。(《红楼梦》)
(3)爱斯美拉达被判死刑。巴黎流浪人深夜攻打圣母院要搭救她。?在教堂里奋勇抵抗。克洛德乘乱骗出爱斯美拉达。(《巴黎圣母院》)
参考答案:(1)徐州,关羽?(2)宝玉,袭人?(3)卡西莫多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橘子树?〔美〕斯坦利·布比恩
“它可从来没为祖母开过花。”妻子用鼻子闻着那株渐已成熟的橘子树,不禁叹息道。
这株橘子树虽然只有四尺高,可枝头上已经果实累累。
“因为我们把它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我答道。因为有约在先,我没有告诉她真实的原因。
“那花盆只有一尺多,我觉得有点不合适。”她抱怨道。
我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就在她祖母去世的前一年,妻子把这株橘子树连同那花盆一起送给了老太太。
当初,我就觉得这个想法有点荒唐。在橘树栽培方面,我算是行家里手,可我还从来没见过一株长在花盆里的!
“祖母,快来看呀!”走进院子,凯伊远远便喊道。“我知道,你的走廊上需要放点东西给点缀一下,增添一点生机。”
“噢……嚯……”巴布西娅双手合拢,发出一连串惊叹。“简直太好了!”
凯伊笑了。“祖母,你准备把它放在哪?”凯伊建议道,“这儿怎么样?”
“我不知道。好像这里光照太多了。”巴布西娅答道,“放在那里也许更好一点。”
“放在那里会挡住你的窗子的。祖母,我知道你非常喜欢看窗外的世界。”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们不止一次遇见巴布西娅步履蹒跚地给橘子树浇水。
“怎么还是没有结出橘子呢?”妻子每次看到橘子树总是这么说,一边还用手满怀期盼地抚摸着橘树的叶子。
一天傍晚,我们来到祖母家。尽管已是夜色朦胧,我还是看见在橘树中有一个圆乎乎的东西,便弯下身子看个究竟。
“凯伊。”她正准备敲门,我喊道,“快来看!”
她走到我的旁边,睁大眼睛。“哇!”她激动得喘着粗气,迫不及待地将手伸进树叶中,小心地摸索着,果真摸到了一只快要成熟的橘子。然而,那橘子一碰便掉了下来。
“不!”凯伊尖声叫道,用手捂着她的脸。
我赶紧捡起那个橘子。“它本该自己落下的。它才这么小。”
妻子呆呆地盯着那只橘子,好像它会因流血而死去。
“走吧,我们把它交给巴布西娅。”带着一份惶恐,我走过去敲门,领她进了屋子。
“祖母,给你。”说着,我递过橘子,“我们在外面发现的。”
“噢。”巴布西娅说着挪动着脚步。
“是我碰落的!”凯伊脱口说道,随后鼻子一酸便哭了起来。“祖母,实在很抱歉!
是我将它碰落的。我不是故意的。”
“呵,哎呀!”巴布西娅伸出双臂抱住孙女。“我早就看见了。”她解释道,一边用手抚弄着凯伊胸前的头发。“只是它还小,很脆弱,所以我没有叫你们去看。我知道它不会长久挂在上面的。傻孙女,不要难过了,日子还长着嘞!”
她们又一次紧紧拥抱在一起,凯伊擤着鼻子,擦着脸上的泪水。“你这话只是说来安慰我的。”她的眼里闪现出晶莹的泪花。
她们松开手。凯伊摘下眼镜。“我去清洗一下睫毛油,马上就回来。”刚要迈步,她又停了下来,转身朝她的祖母挤出一丝笑容,“巴布西娅,谢谢你!”说完,她走向浴室。
我发现她的眼里又闪现出晶莹的泪花。
“我可怜的小孙女!”巴布西娅叹道。
“是啊。她是多么希望那株橘树为你开出几朵鲜艳的花来!”
巴布西娅沉默片刻。“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吗?”
“当然。”
巴布西娅转过身来,把手放进围裙的衣兜里。“你必须答应我绝不告诉凯伊。”
我眨眨眼,疑惑不解,但随后又点点头。
我最初的反应是朝那个尚未成熟的橘子皱起了眉头。此时,它就放在桌子上。
落下之后,它变得有点奇形怪状,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然而,神奇的巴布西娅跟我低声言语了几句,竟然使它焕发出异样的光来。真是意想不到!我不禁大笑起来。巴布西娅的嘴角上挂着一丝笑容,随后也跟着朗朗地笑了,笑得我们俩直拍大腿。
“什么事?”凯伊走了回来,好奇地问道。
“嗯,内部笑话。”我答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已经是一年以前的事了。这也是巴布西娅从这株橘树上所看到的唯一的橘子。
“它怎么没有像现在这样为祖母开满鲜花呢?”凯伊问道。“她可比我们照顾得还要周到呀。”
“这得需要时间。”我答道。可当我看见凯伊的脸上挂着泪水,话语就变得有气无力了。
我替她擦去了眼泪。可是,当我劝她离去时,她却执意不肯。我闭上眼睛,默默念道:“巴布西娅,请原谅我。”
“凯伊,听我说。”她好像无动于衷。我又重复了一句,这一次,我的语气更加坚定“听我说。我知道它为什么没有为巴布西娅开花?”
她擤着鼻子,迟疑了一下,身体侧向一边,看着我。我说,“巴布西娅对橘子有过敏反应。”
“什么?”凯伊摘下眼镜,后退了一步,显出一副惊愕的样子,“不会的。”
“确实如此,我可以发誓。她要我答应保守这个秘密。”
“可……可为什么?”她看着橘子树。“那又不会伤害我的感情。
“不。”我用指节轻轻刮了一下她的鼻子。“会的。但这并不是她不告诉你的主要原因。她确实喜欢这株橘子树!这是你送给她的一份特殊礼物。正因如此,她从没有忘记按时给它浇水。”
(选自《中外经典微型小说大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借一盆微不足道的橘子树展现人间至真至美的感情,在淡淡的叙述之中自然融入浓浓的情愫,语浅情深,令人动容。
B.看到那株渐已成熟的橘子树上开满鲜花,妻子叹息“它可从来没为祖母开过花”,表明她仍在为此感到遗憾,仍在思念祖母。
C.小说中多次写到祖母为橘子树浇水的情节,说明祖母十分喜爱孙女送来的特殊礼物,她希望这棵橘子树能够长满果实。
D.祖母之所以没有说出自己对橘子有过敏反应的秘密,是因为不想伤害孙女真诚的感情。但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E.“我”明知道那个快要成熟的橘子不是花盆里的橘树上所结,但是没有说破,这体现出“我”淳朴善良、孝顺祖母的性格。
小题2: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脉络。(6分)
小题3:“我”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请任选两个角度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A
小题2:①看到橘子树果实累累,妻子想起祖母;②一年前,妻子把橘子树连同花盆送给祖母,期盼结出橘子;③妻子把“唯一”的橘子碰落,十分难受;④看到妻子难受,祖母告诉“我”一个秘密;⑤现在,“我”把这个秘密告诉妻子。(每点1分,脉络清晰准确且语言简洁给满分6分)
小题3:(6分)①“我”贯穿全文始终,是小说线索性人物;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人,小说就是借“我”之口来讲述故事,展开情节;③“我”是祖孙深厚感情的见证人,通过叙写“我”的经历和心理来表现祖孙之情,更加真挚动人,有助于增强小说感染力。(每点2分)
小题4:参考答案:
角度一:构思精巧,伏应紧密。
①开头和中间都层层设置悬念,一步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中间多次设置伏笔,如“那橘子一碰便掉了下来”、“我知道它不会长久挂在上面的”等,
暗示橘子不是那棵树上结出的;
③结尾点明“秘密”,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角度二:叙述方式多样,自然巧妙。
①开头睹物思人,自然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然后运用倒叙交代橘子树由来及祖孙之间深厚感情;
②结尾部分重回现实之中,仍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巧妙照应开头,使小说结构严谨;
③顺叙和倒叙有机结合,既将故事来龙去脉交代得具体清晰,又使小说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角度2分,分析6分)(如能从其他角度分析,分析合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E项对“我”的性格概括不全面,也有体贴妻子的一面。C项“她希望这棵橘子树能够长满
果实”不正确,从文中“我没有告诉她真实的原因”,“巴布西娅对橘子有过敏反应”等描述可知。D项“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不准确。
点评:本题的三个错误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的概括,句子含义的理解,人物心理的分析。三个点的分析难度都不大。
小题2:梳理小说的脉络,实际就是概括小说的情节。这就需要弄清楚小说的故事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以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时间和空间角度以及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以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至于采用什么角度概括梳理,根据要求具体分析对待。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梳理,小说描写的中心对象都不能忽视。这样根据题目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梳理,把主要事件和核心内容突出出来,分要点或不同阶段加以概括就可以了。本篇小说是以时间为叙述的线索展开的,因此,概括时,根据时间的提示来概括就可以了。
点评: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能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按照线索分布概括,一般是不会出大问题的。而且,用于考题的小说,情节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
小题3:“我“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是整个故事的展开都是通过“我”的视角展开的,因此,“我”是线索;“我”还是故事关键情节的见证人和目击者,了解其中的“秘密”,也目睹了祖孙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因为“我”的保守秘密的举动,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才有了后面的揭开谜底,才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次要人物的分析知识可能不全面,一般只知道起“线索作用”这样一些皮毛,因此,老师在讲解小说人物的时候,不仅要给学生建立主要人物的分析知识网,还要关注次要人物的分析技巧。
人物,尤其是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以下一些:
1. 对比衬托作用,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更生动,在读者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丰富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或者造成情节陡转。如果没有次要人物的出现,情节的发展就会平淡、突兀。
3.故事情节发生的见证人。
4.对文章的主题起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如果是起到线索的作用,还有以下一些特别的作用。
1.线索人物?
2.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3.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4.“我”是故事的见证者,是故事的感悟者。
5.以“我”的视角赞美、贬斥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表现作者情感。
小题4:本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是很明显的,一是构思的巧妙,小说开始写妻子看到满树的橘子花,想起祖母,进而展开故事情节;接着写了妻子急切的等待和失望的心情,最后才解开谜底,祖母为了不伤害孙女的那份深情而故意隐瞒了自己对花过敏的事实,读来令人感动。二是本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多样化结合,一开始是倒叙,从眼前的满树鲜花说起,吸引读者的兴趣,接着用顺叙的方式,展现孙女的一片深情和满心期待,接着用补叙的方式,交代祖母与“我”的那个约定,解开最后谜底。学生可以根据这两个最大特点来进行赏析。
点评:小说艺术技巧的鉴赏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从表达方式方面鉴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其作用;描写的特点和其作用、正侧面结合等。
(2)从选材剪裁方面鉴赏: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生动、真实、新颖。
(3)从谋篇布局方面鉴赏:立意是否高远、深刻、新颖;构想是否奇特、新妙。
(4)从语言特点方面鉴赏:语言是否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5)从表现手法方面鉴赏: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
(6)从结构安排方面鉴赏:开头结尾是否照应,结构是否严谨;伏笔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在文中是否有所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