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8 00:16: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以下是《红楼梦》中描写“湘云醉卧”的一段文字,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一组四字词,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4分)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卧具:青石为床、?① 睡态:香梦沉酣、? ② 环境:? ③??、红香满身 性格:? ④??、随性适意
参考答案:①落花为枕 ②憨态可掬(娇憨可爱、睡语酒令)③蜂围蝶绕 ④豪放旷达(豪兴宛在)
本题解析:意思对即可,一空1分,共4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⑴潘光旦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他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⑵潘光旦是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他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 ⑶“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突出的是在1921年6月北京教育界李大钊领导的“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中,清华学生出于义愤,举行“同情罢考”,遭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潘光旦所在的“壬戌(1922)级最为坚决,当局要求罢考学生必须写“悔过书”。壬戌级有八人拒悔,被开除“级籍”,潘光旦是其一。潘光旦宁肯牺牲出洋机会,也要据理力争。闻一多对他十分敬佩,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次年7月,时过境迁,学校才让他出洋。 ⑷1946年1月,闻一多、李公朴被暗杀后,他成了暗杀的对象,不得不与费孝通等进步人士借昆明美领事馆避难。未几,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 ⑸作为教育家的潘光旦,他爱校如家。1935年他在清华教务长任上,严守校规,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想让其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他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他坚决维护清华的制度,不怕得罪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 ⑹对于学生运动,当时有人传谣,说潘光旦向宪警提供抓捕学生名单,以致激怒学生围攻他,有人抢走他的双拐,让他“独立”。当事人钱伟长的回忆最为可信:“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 ⑺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潘光旦与费孝通之间有点特别,他们亦师亦友。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费称赞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有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费视他为活词典,说凡不知道的事情,不查词典,去问问潘光旦,一问就明白。 ⑻潘光旦的最爱是藏书。1936年住清华园新南院11号时,门前藤萝架上结出一对并蒂的葫芦,他十分喜欢,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 ⑼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认为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费孝通说潘光旦“他的人格就是位育概念的标本。” ⑽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鼓动土家族知识分子和群众找中央要求自治”。这实在是不白之冤、是笑话。他是社会学者,民族学家,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作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向上级作如实反映,提出建议供政府参考而已,岂有他哉?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⑾这期间潘光旦的家被抄、被封,他只能蜷曲在小披屋的水泥地上,没有被子,还是费孝通把自家没被封存的被子送来御寒。6月10日病情恶化,老保姆找来费孝通。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潘光旦就这样在老朋友的怀中告别了人世。 ⑿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出版了纪念文集。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 ⒀口衔烟斗的潘光旦,一脸的微笑,拄着双拐,穿过雾霭,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摘自《人物》杂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999年末,中央民族大学为潘光旦举行百年诞辰纪念会,《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 B.他拒绝请托维护清华制度与后文在处理学生运动时“为当局说话”的行为表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为学者,其思想有困惑与矛盾的一面。 C.为支持李大钊领导的 “八校教职员索薪团”罢教索薪斗争,潘光旦参加了“同情罢考”,并拒绝写悔过书,甚至牺牲出洋机会也据理力争。 D.潘光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说明他很有生活情趣又不乏文人雅士的情调
| E.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学者的风范。 小题2: 文中提到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他的“人文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本文在介绍潘光旦的同时,多次引用闻一多、费孝通、钱伟长等人的话,试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小题4:文章说“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请结合他的表现加以阐释,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看法。(8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2: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为人处世、做学问两个方面(2分)为人处世方面:(1)潘光旦是仁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2)他爱校如家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3)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亦师亦友。(4)忧国忧民,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做学问方面:(1)新人文史观,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有研究。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2)有文人雅趣。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3)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 小题3:①侧面烘托,突出了传主的精神和性格特点,表达对他的钦佩。(2分)如闻一多,在家信里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说明对他十分敬佩;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说明他知识渊博,成就卓著。②增强传记文学的可信性,真实性。(2分)如用钱伟长的话再现史实。(1分)。 小题4:(8分)他牢牢记住,衷心信服孔子的中庸之道,即尚调和,不走极端。(2分)①他有时为政府说话,缓和政府与学生的矛盾,实质是一种保护和爱。(2分)②1957年的反右,他虽被打为右派,蒙不白之冤,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2分)看法: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既要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格,又应控制自己,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过激,不怯懦,寻求个人的恰当定位和发展之路。(2分,根据表述情况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辨别,结合文章大意进行判定。A项“关于潘光旦的研究已经掀起了热潮”与原文不符。原文第十二段,“他的皇皇十四卷本《潘光旦文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关于潘光旦的研究正在升温”。B项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 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从文中“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军警包围清华园时,戴中(黄葳)曾带别的学生一起藏在他家的天花板上。”可以判断,潘光旦是为了保护学生故意搪塞当局的。所以,正确选项是AB。 小题2:此题潘光旦“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全文都是围绕着“人文情怀”来写的。在分析时要从全文来搜集整理并概括,要抓住他的人物性格特征来分析。人文,顾名思义,就是在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所以,要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做人方面:文章分别从潘光旦的爱学生,爱校,爱国,爱民等方面有所阐述,可以进行概括。在做学问方面:文章第2段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文章第8段,“他喜欢藏书..将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体现出他的文人雅趣。在文章第9段,“他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 小题3:此题难度不大,在文学作品中,经常遇到这种衬托的表现手法,所谓“红花好看,还需绿叶映衬”。组织答案时,要结合着闻一多等人的具体事例来从侧面烘托出潘光旦的精神和性格特点,表达对他的钦佩。另外,还要写出文章多次引用名人闻一多等人,目的是给读者形成一种真实可信的印象。 小题4:分析此题时,要从原文中找出能表现潘光旦中庸之道的相关语段,进行概括。如文章第6段,“ 他做教务长,做缓冲的人,保护青年的人。有时不得不为当局讲几句话,可是他是很有分寸的,不是迫害学生的。这一点很重要。”表现了他保护学生的一种中庸做法。如第10段“1957年的反右,潘光旦获“罪名…他虽被打为右派,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也体现出他的中庸之道。在阐述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看法的时候,要结合着自己的个性发展与其他社会环境中的关系处理来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2分) 西 风 胡 杨 潘?岳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忍的树。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它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大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幅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古人的气节,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者而死的气节。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的红柳。她们是胡杨的红颜知己。她们自愿守在最前方。她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忍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它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它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金戈的好汉,埋下了伴他们一起倒下的枯杨。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他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仆后继地奔向前方,就能让他们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红柳与红树,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博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濛濛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小题1:.第一段说“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联系全文作答。(6分) 小题2: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也写了红柳、红树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如何理解“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的意思?(4分) 小题4:文章结尾作者写了两个“我祈求”和三个“想为……而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2)是最坚忍、最无私、最包容的、最悲壮的树;(3)具有高贵、清白、忠诚的牺牲精神;(4)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意思答对即可。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小题2:(6分)说明胡杨并不孤独(2分),衬托(或“表现”)胡杨有着与红柳、红树林一样的高贵、清白、忠诚的品质(2分)。进而告诉人们:具有胡杨精神、胡杨理念,甘愿抛弃一切虚名俗利,为他人牺牲的是一个硕大无边的群体,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因为胡杨孕育了中华文明(或西域文明)(2分),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2分) 小题4:①表现了作者对胡杨由衷的赞美和敬重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关注,对人为的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深沉的忧虑,③希望人们能关爱胡杨,使中华文明(或西域文明、胡杨精神)连绵不息(或延续发展等皆可)的深切期望。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结合选文的1、2、3、4、7自然段的内容可得出胡杨树的特点,包括其自然生长的特点和其内在的精神特质。 小题2:本题回答主要从衬托手法的使用角度回答。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文中写红柳、红树林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衬托方面,并突出了胡杨精神强化了主题。 小题3:本题为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可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从胡杨所具有的精神入手思考。结合文中原句回答也可。 小题4:“祈求”、“想哭”等词语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从文中可得出对胡杨由衷的赞美和敬重之情,对大自然的关注,对人为的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状况深沉的忧虑,以及一种深切期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C.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小题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C
小题2: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簿到厚”“从厚到簿”的读书方法。(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4:?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数,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弃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错,相关原文为“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D项“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错。E项“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错,本文要着重表现的是华罗庚严谨、敢于专研、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
小题2:原文第二段有相关表述,如“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小题3:关于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的特点,可从原文第三段中的表述中概括出,如“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小题4: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任何一种观点及其理由进行探究即可。答题模式:观点+理由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2: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6分)
(1)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2)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小题4: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是怎样表现“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稻草是古朴村庄丰收的色彩;②稻草是鸟雀柔软、温暖的巢;③稻草是孩
子们的乐园;④稻草是耕牛的食粮;⑤稻草日常用途广泛;⑥稻草能防寒保暖。
(6分,每点1分)
小题1: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 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1分),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突出了作者对稻草的喜爱、眷恋之情(1分)。②结构上,照应了开头(1分),为后文写“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和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1分)。
小题1:(1)用生动的比喻,从色彩、动态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风景美和农忙
时节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3分,说出用“比喻”修辞,给1分)
(2)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温馨、平静、平和。(3分,说出细节描写,给1分)
小题1: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三层意思,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对全文要点的归纳梳理,第五、六条的概括不能直接照抄原文。
小题1:内容上的作用要从本段的内容要点、表达作者的情思等角度,结构上的作用要从和开头、后文、主题的关联等角度赏析。
小题1:表现手法要考虑到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效果要答出景物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等。参考答案还不够完善。
小题1:亦即探究散文是如何表达主题的,要从选材、构思的角度作答,并具
体归纳出主题的内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