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00:21: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题。
交?河?县?吏
交河有为盗诬引者,乡民朴愿,无以自明,以赂求援于县吏。吏闻盗之诬引,由私调其妇,致为所殴,意其妇必美,却赂而微示以意曰:“此事秘密,须其妇潜身自来,乃可援方略。”居间者以告乡民。乡民惮死失志,呼妇母至狱,私语以故。母告妇,咈然(fúrán不悦貌)不应也。
越两三日,吏家有人夜扣门。启视,则一丐妇,布帕裹首,衣百结破衫,闯入。问之不答,且行且解衫与帕,则鲜妆华服艳妇也。惊问所自,红潮晕颊,俯首无言,惟袖出片纸,就所持灯视之,某人妻三字而已。吏喜过望,引入内室,故问其来意。妇掩泪曰:“不喻君语,何以夜来?既已来此,不必问矣,惟祈毋失信耳。”吏发洪誓,遂相嬿婉(yàn wǎn欢好貌)。潜留数日,大为妇所蛊惑,神志颠倒,惟恐不得妇意。妇暂辞去,言村中日日受侮,难于久住,如城中近君租数楹,便可托庇荫,免无赖凌藉,亦可朝夕相往来。吏益喜,竟百计白其冤。狱解之后,遇乡民,意甚索漠,以为狎昵其妇,愧相见也。
后因事到乡,诣其家,亦拒不见。知其相绝,乃大恨。会有挟妓诱博者讼于官,官断妓押归原籍,吏视之,乡民妇也,就与语。妇言苦为夫禁制,悔相负,相忆殊深。今幸相逢,乞念旧时数日欢,免杖免解。吏又之,因告官曰:“妓所供乃母家籍,实县民某妻,宜究其夫。”盖觊怂恿官卖,自买之也。遣拘乡民,乡民携妻至,乃别一人。问乡里皆云不伪。问吏何以诬乡民?吏不能对,第曰风闻。问闻之何人?则噤无语。呼妓问之,妓乃言吏初欲挟污乡民妻,妻念从则失身,不从则夫死,值妓新来,乃尽脱簪珥,赂妓冒名往,故与吏狎识。今当受杖,适与相逢,因仍诳托乡民妻,冀脱棰楚。不虞其又有他谋,致两败也。官覆勘乡民,果被诬。姑念其计出救死,又出于其妻,释不究,而严惩此吏焉。
神奸巨蠹,莫吏若矣,而为村妇所笼络,如玩弄婴孩。盖愚者恒为智者败,而物极必反,亦往往于所备之外,有智出其上者,突起而胜之。无往不复,天之道也。使智者终不败,则天地间惟智者存,愚者断绝矣,有是理哉!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惟恐不得妇意当:担当
B.免无赖凌藉凌藉:欺凌
C.吏又之惑:被诱惑
D.冀脱棰楚棰楚:杖刑,惩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交河县奸邪营私的一组是(3分) (? )
①意其妇必美,却赂而微示以意。
②吏喜过望,引入内室,故问其来意。
③问乡里皆云不伪。
④妓所供乃母家籍,实县民某妻,宜究其夫。
⑤吏益喜,竟百计白其冤。
⑥官覆勘乡民,果被诬。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交河县有个乡民质朴憨厚,但被强盗诬陷为同伙,无法昭雪自己怨屈,便行贿县吏请求帮忙。县吏意测其妻漂亮,顿生色念。
B.乡民之妻为救夫被迫无奈乔装打扮了一番去满足了县吏的欲望。事后,县吏觉得乡民见到他发窘,不好意思,以为乡民心存惭愧。
C.一般情况下愚蠢的总是斗不过聪明的,但有时物极必反,往往在预料之外,愚蠢人的智慧有时却比聪明人还要高超,突然地胜过聪明人。
D.本文人物个性较为鲜明,主要人物形象也较为生动丰富;情节较为复杂而且起伏大,悬念也较多。结尾的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乡民惮死失志,呼妇母至狱,私语以故。(3分)
?
(2) 既已来此,不必问矣,惟祈毋失信耳。(3分)
?
(3) 神奸巨蠹,莫吏若矣,而为村妇所笼络,如玩弄婴孩。(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乡民怕死得一下子失去了神志,让人把岳母叫到监狱里来,把其中原委暗中告诉了她。
(2)既然已经来到这儿,您就不必问了,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失信罢了。
(3)世上大奸大害的狡猾之人,没有比得过官吏的,但他却被一个村妇控制,像一个婴孩被玩弄。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当:合,适合,称心。从语法角度来看,当,处在谓语动词上,应作动词;关键还是从语境上来看,“惟恐不当妇意”,当作动词是什么意思,这要看句子的宾语也就是“妇意”的意思,选项中把“当”释为“担当”显然是不能和“妇意”搭配。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现交河县奸邪营私的一组。根据此筛选的要求,宜采用排除的办法,明确所提供的各个句子的意思,看是否符合筛选的要求。③句是讲乡里人证明乡人妻不是假的;⑥句是讲县官复审,知道乡人果然是被诬陷的,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小题3:试题分析:B项讲的不是事实真相,从原文来看,而是乡民之妻 “咈然不应”,“ 赂妓冒名往”。即很不高兴地拒绝了,然后用钱贿赂妓女,冒名前往县吏家。
小题4:试题分析:对这三个句子的翻译,要先结合这几句的具体的语境,来明确这几个句子的基本意思。前两个句子,难度不大,只要把句中的关键词语规范地翻译出来就可以了:志,神志;私语以故,把其中的缘故告诉了他;祁,祈求;耳,罢了。第三个句子难度稍大些:莫吏若,没有比得过官吏的;笼络,控制;如玩弄婴孩,像一个婴孩被玩弄。
【参考译文】交河有个乡民遭盗贼诬陷。乡民憨厚,没办法洗刷自己,便送礼给县吏要求帮忙。县吏听说盗贼乱咬他,是由于偷偷地调戏他的妻子,被他揍了一顿。县吏猜测他妻子肯定漂亮,便退回礼物,透露说:“这事牵扯隐私,必须你妻子偷偷地亲自来一趟,才能给她出主意。”中间人告诉了乡民,乡民怕死,把岳母找到狱里来,说了其中原委。岳母回去告诉了女儿,女儿不高兴地拒绝了。过了两三天,夜里有人敲县吏家的门。他开门一看,是一个乞婆。她用破布包着头,身上穿得破衣烂衫,竟闯了进来,问她也不回答。她一边走一边解下头布破衣,却原来是一位浓装艳抹的美妇人。县吏吃惊地问她来干什么。美妇人红晕满面,低头无语,只是拿出一张纸来。县吏拿在灯前一看,只写了“某某妻”三个字。县吏大喜过望,把她带进内室,故意问她来干什么。美妇掩泣道:“没有你的话,我夜里来干什么?既然已来到这儿,就不必问了。只是希望不要失信。”县吏发了大誓,于是两人便同宿亲热。县吏把她留了好几天,完全被迷惑住了。他神魂颠倒,生怕不合美妇的意。美妇要暂时离开几天,说在村里天天受欺负,难以久住。如果能在城里靠近县吏的住处租几间房子,便可借助虎威,免受无赖们的侮辱,还可以朝夕往来。县吏更加高兴,于是想方设法为乡民辩解。乡民被释放之后,县吏遇见他,他的态度很冷淡。县吏以为自己玩弄了他的妻子,他羞愧不愿见自己。后来县吏有事到乡里,来到这位乡民家,他也拒绝不见。县吏知道乡民夫妇要和自己断绝关系,便极为愤恨。恰好又有一个人因利用妓女引诱赌博被告到官府。官府判决将妓女押回原籍。县吏去一看,这妓女就是乡民的妻子。他上前和她说话,她说因为被丈夫看管得紧,对你负心,很感惭愧。我很想念你,今天幸好又相见了。请念及以前的几天欢情,不要让我受杖刑,不要把我押回原籍。县吏又被她迷了心窍,便报告县官说:“那妓女供的是娘家的原籍,其实她是县民某某的妻子,应该先查究她丈夫。”县吏想怂恿县官以官府名义拍卖这个妓女,然后自己来买去。于是县官叫人把乡民拘来。乡民带着妻子来,却是另一个人。问乡里百姓,大家都说这个妻子不假。县官问县吏为什么要诬告乡民?县吏答不上来,只是说听人传的。又问听谁传的,县吏就一声没有了。把妓女叫来一问,妓女说,当初县吏想趁机奸污乡民的妻子。乡民妻想,答应了他便失身,不答应则丈夫就得死。恰好我刚来,她便卖了所有的首饰贿赂我,冒名前往县吏家。因此我和县吏很熟。现在我要挨杖刑,恰好见到了县吏,于是又假冒乡民的妻子,想免去杖刑。不料县吏又有别的打算,以致两人的打算都落空了。县官复审乡民,果然是被诬陷。考虑到他的妻子采取这种计策是为了救人,而且又不是乡民想出来的,便把乡民释放了不再追究,却严惩了县吏。世上的大奸贼大蠹虫,狡诈阴险,莫过于官府中的吏,但却被一个村妇愚弄,像玩一个婴孩。愚蠢的总也斗不过聪明的,但物极必反,往往在预料之外,他们的智慧却比聪明人还要高超,异兵突起地胜过聪明人。有往必有复,就是天道。假使聪明人永远不败,那么天地间就只剩下聪明人了,而愚蠢的早就绝迹了。有这个道理么?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波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甕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 解释文中加粗词。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___
(2)将何往而非_____________
(3)使其中不自得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活用类型特殊的一项:( )
A、心骇目
B、亦足以快世俗
C、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D、将户甕牖
3、翻译句子。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2段中揭示苏轼命名“快哉”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_____________”(请以第一段中原文回答);
其二: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作者最赞赏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就着,依着(2)忧愁(3)假使
2、D
3、这些都是诗人思乡的人悲伤憔悴不能承受的原因。(判断,“所以”,“胜”)
4、“以览观江流之胜” 历史上留下的“流风遗迹”,使苏轼称心快意。
5、作者最赞赏的是无论什么处境,应保持内心坦然,不以物伤性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济与韩瑗谏:“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武氏已立,不自安。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二年,兼詹事。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
(《新唐书·来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通事舍人迁: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B.高其选高:高,与“低”相对。
C.副四海之望副:相称,符合。
D.蒙被百姓被:蒙受,普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笃志为文章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B.①以承宗庙、母天下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①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②吾羞,不忍为之下
D.①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②事如此,此必及我
小题3: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②太子得尽天年,则善?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
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 (1)宇文化及发动叛乱的时候,全家人都因此而获死罪,只有来济因为年龄小而得以幸免。(“难”“死”“幼”为得分点。“难”为“发动叛乱”,“死”为动词,可译为“为……而死”,“幼”作状语,“年幼”。)
(2)太子承乾事发败露后,太宗询问众人该如何惩治他,没有人敢应对。(“败”,可译为“事发败露”,“何以”即“以何”,可译为“用什么”“如何” ,“莫”不定代词,可译为“没有一个人”)
(3)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何况是将相呢?我们不贤,请允许我们离开吧。


本题解析:
小题1:(“高”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高”或“提高”)
小题1:(A项中“而”前一个为转折关系,后一个为修饰关系。B项前一个“以”是目的连词,“以便”“用来”,后一个为介词,“用”。D项前一个“及”为连词“和”,后一个为动词“牵连到”。C项“之”均为代词“他”)
小题1:(句1是讲他擅长议论,通晓实务,不合要求;句3是讲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提升了他的官职,不合要求)
小题1:(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以史强谏,以图阻止高宗的行为,而B项却说“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显然不合文意。)
小题1: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选项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
A.室仅方  叙天伦之乐事
B.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C.不抑耗其实而已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D.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  吾始闻汝名,以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2)不习乎?”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段中强调的个人修养是“自省”,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于现代人有何启迪?(3分)


参考答案:
1B
2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