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①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②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 ③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④公至,诸蛮畏悦 ⑤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⑥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自宋朝兴起就轻视小官吏,盗贼一旦起兵就会辗转抢劫成百上千里路,官吏往往弃城逃跑。(5分)
(2)拘守小节见解平常的人,又怎么能够要求他们做到这些呢? (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下句“世故莫知其何术也”大意可知,刊:删除。所以选D。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为陈公早慧 ③为陈公勇猛 ④为陈公有威信。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分城”理解有误,应为“将静安城划分开来守卫”。所以选A。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小,辄,走、“常见”、“安”句式、“责”。
参考译文:
陈公名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陈公还是幼儿的时候,在树叶上写了一首诗,他的父亲看到这件事后非常吃惊,就让他去学习,凭借专心致志而闻名乡里。雍熙二年考中进士,任衡州军事推官,后来改任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在四川叛乱,州县大多不能保全,他们向东围困了静安县,陈公应付事态变化,准备了一百多万件箭杆、兵器和守城的用具,与下属约定分守城池的一部分。包围长时间没有解除,分守城池的人猜疑畏惧意志松懈,前来劝说陈公(出降),陈公用大义责备多次勉励他们。而私下里对知州张雍说:“这些人留在城内就会使人心散乱,如果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寻求外援军队,那么就两全其美了。”张雍听从了他的话。贼兵数万人围困静安八十多天,陈公振奋抵抗敌兵,射中敌人裨将一名,立即死了。又射中几百人,没有一个不是立即死掉的。贼兵因为这个原故而不敢逼近。援军来救,就最终解除了静安之围。这件事报告到皇帝那里,皇帝派人到军中,让陈公担任掌书记之职,陈公的父亲去世了,朝廷不允许他离职。自宋朝兴起就轻视小官吏,盗贼一旦起兵就
陈公在静安七年,还朝担任秘书郎。真宗皇帝即位,陈公担任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人经常夺取澧州旁边的耕地,多次出兵抢劫百姓,十几年来没有人能够击退他们。陈公到任后,各少数民族人既害怕又高兴,都回到他们居住的溪洞,并且归还了原来抢劫的地和人。陈公就修筑了三座堡垒来防备他们,朝廷下诏书嘉奖陈公。
陈公离任后过了一段时间,后任官吏不能够善待各少数民族人,他们就再次进入澧州抢劫。天子问陈公从前怎样做才让蛮人臣服的,现在将要用什么办法治理蛮人。陈公具体回答皇上的问话而删除了他的底稿,因此世上没有人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陈公在荆湖地区一年多,提升为秘书少监,担任广州知州,御赐金紫服,到任后就废除了按人口卖盐的制度,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海外的国家来进贡,很多人只是因为要依靠朝廷吃饭,并且常常来大宋谋取财利。天子因为陈公擅长谋略,询问他怎样整顿这事,陈公说按国家大小来裁减使者人数,来分配授予官职的人数,进贡的货物允许通行,而私人贩运的货物则要征收赋税,这样就可以消除弊端。天子听从了他的意见。在南海住了四年,没有来得及召回朝廷而有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白马篇》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人抒情诗,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奋力为国立功而不惜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借此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
B.诗歌开始写少年勇士的出现,英姿飒爽,气度非凡;然后具体刻画少年勇士的机智善战和勇猛威武;最后总述少年勇士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
C.诗歌运用《诗经》常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充分的笔墨,铺陈其事,细致生动,绘声绘色描摹出游侠少年的英雄形象。
D.诗人很讲究炼字和语言的音韵。此诗虽是五言古诗,但用韵较严格。有些对偶句还符合对仗的要求,读来很有韵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桂州新城记
王安石
侬智高反南方,出入十有二州。十有二州之守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岂其材皆不足欤?盖夫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虽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变也。唯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不独守吏,故特推恩褒广死节,而一切贷其失职。于是遂推选士大夫所论以为能者,付之经略,而今尚书户部侍郎余公靖当广西焉。
寇平之明年,蛮越接和,乃大城桂州。其方六里,其木、甓、瓦、石之材,以枚数之,至四百万有奇。用人之力,以工数之,至一十馀万。凡所以守之具,无一求而有不给者焉。以至和元年八月始作,而以二年之六月成。夫其为役亦大矣。盖公之信于民也久,而费之欲以卫其材,劳之欲以休其力,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古者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礼失,则夷狄横而窥中国。方是时,中国非无城郭也,卒于陵夷、毁顿、陷灭而不救。然则城郭者,先王有之,而非所以恃而为存也。及至喟然觉寤,兴起旧政,则城郭之修也,又不敢以为后。盖有其患而图之无其具,有其具而守之非其人,有其人而治之无其法,能以久存而无败者,皆未之闻也。故文王之兴也,有四夷之难,则城于朔方,而以南仲;宣王之起也,有诸侯之患,则城于东方,而以仲山甫。此二臣之德,协于其君,于为国之本末与其所先后,可谓知之矣。虑之以悄悄之劳,而发赫赫之名,承之以翼翼之勤,而续明明之功,卒所以攘戎夷而中国以全安者,盖其君臣如此,而守卫之有其具也。
今余公亦以文武之材,当明天子承平日久、欲补弊立废之时,镇抚一方,修捍其民,其勤于今,与周之有南仲、仲山甫盖等矣,是宜有纪也。故其将吏相与谋而来取文,将刻之城隅,而以告后之人焉。至和二年九月丙辰,群牧判官、太常博士王某记。
(选自《王安石散文选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变也。胜:禁得起。
B.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戒:通“诫”,告诫,警示。
C.于是遂推选士大夫所论以为能者,付之经略。经略:策划处理。
D.承之以翼翼之勤,而续明明之功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体现修治新城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不独守吏。
②寇平之明年,蛮越接和。
③然则城郭者,先王有之,而非所以恃而为存也。
④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⑤有其患而图之无其具,有其具而守之非其人。
⑥凡所以守之具,无一求而有不给者焉。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侬智高在南方起事谋反。十二州守吏,没有一个人能守住城池,不是他们才能不够。当时皇帝也这么认为。
B.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之间的礼义失去的话,四方的少数民族就会横暴的窥视中原地区,以寻可乘之机。
C.王安石散文叙议结合,阐明道理,深有寓意。本文亦是如此,作者不吝笔墨叙写余靖修建新城的经过,为后文论述奠定了基础。
D.作者认为,城郭为设险故守之需,故不可缺,而礼乃无形之城,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不能忽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特推恩褒广死节,而一切贷其失职。(4分)
(2)?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3分)
(3)?卒所以攘戎夷而中国以全安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皇帝)因此特别施给恩惠,表彰那些为守节义而死的人,而且完全宽恕了他们的失职行为。
(2)因此修城是花费很多,非常辛劳的事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认为是劳苦的。
(3)最终能排除少数民族的(进犯),使中原地区得以保全安定的原因。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戒,准备好。从上下文推断,这里不可能作为“告诫”将,因为和这个字对应位置的是“设”,意思是“设置”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句中意思。答这道题时可采用代入法,并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和推测。整体上,本题难度不大。胜、经略等等都是书本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小题2:试题分析:③和⑤强调人的作用。
点评:本题采用排除法比较好。根据题目要求,排除不合题意的。错项③和⑤是很容易看出的。
小题3:试题分析:修建新城的经过有所交代,但不是重点。
点评:假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正,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对于手法的使用,同学在分析的时候,不能限于局部,要整体全面考量,瞻前顾后,反复推敲。本题错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段是的仔细与否。
小题4:试题分析:关键点:(1)褒广:彰显;死节:为节义而死的人;贷:宽恕,一切:完全(2)为是:做这个事情;勤:辛苦;(3)所以:……的原因;攘:排除;全安:保全安定。
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本题要注意谦词的翻译;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尤其是句子的句式和语气,很多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忽略,平时练习的时候,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可。三道题中几个古今异义词是落实的重点。
【参考译文】
侬智高在南方反叛,先后攻破十二州,十二州守卫的官吏,有的死有的没死,却没一个人能守住他们的州城,难道是他们的才能都不能胜任吗?不设置城郭,不准备好装备,即使有智谋勇气,还是不能抵挡一旦有的突变。天子也认为承担(城破)罪责的不仅仅是守卫的官吏,因此特别施给恩惠,表扬那些为守节义而死的人,而且完全宽恕了他们的失职行为。于是就推举选拔士大夫所评论认为有才干的人,让他们策划处理(这些事情),而那时尚书户部吏郎余靖主政广西。
平定叛乱的第二年,蛮越互相交接,和平共处,就大规模地修建桂州城,桂州城方圆六里,建城所用的木头、砖、瓦、石头的材料,用个来计数,达到四百多万。所用的人力,用工时来计算,达到十多万。所有用来守城的器具,没有需要而不给予的,从至和元年八月开始修建,到第二年六月建成。这徭役的规模也是很大的了。余靖获得老百姓的信任也很久了,所有的花费都想着节省资源,劳役他们也想着休养他们的体力,因此修城花费很多,徭役规模很大,但是没有一个人认为是劳苦的。
古代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礼数丧失,所以四方的少数民族横行、窥视中原,在这个时候,中原地区不是没有城池,最终被夷为平地、毁灭、陷于困厄的地步却不能救助,但是城池是先王就拥有了,却不能够依靠它而存在,等到叹息觉悟,旧政兴起,那么城池的修建又不敢落后,大概是有忧患,图谋(解除)它,却没有城池,有城池但是守卫的人却不行,有守城的人却没有治理的法则,国家能够长久保存而立于不败之地,都是从未听说的,所以文王兴起的时候,有四方少数民族的灾难,在北方建立城池,任用南仲;宣王兴起的时候,有诸侯的祸患,在东方建立城池,而任用仲山甫,这两个大臣的德行,和他们的君主都相统一(协调),这对于治理国家的本末与先后,可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了。想着他们以不声张的辛劳和勤勉的劳苦,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功名,最终能排除少数民族的(进犯),使中原地区得以保全安定的原因,是有这样的君臣和有这样的城池呀。
现在余公也凭借文才武略,当圣明天子太平盛世长久了,想要补救弊失、兴办被废置的事业的时候,(他)镇守安抚一方区域,治理护卫那里的百姓,他现在勤勉,与周朝南仲、仲山甫等同,这应该有所记载的啊,所以将领官吏在一起谋划(此事),从我这儿来拿文章,把它刻在城的一角,而以此来告之后人。至和二年九月丙辰,群牧判官、太长博士王某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①。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②。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③。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成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桐城人:今安徽桐城人。②入旗:给旗人做奴仆。③下部议行: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狱成,名世坐斩 坐:定罪,入罪
B.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 囿:局限,拘泥
C.又请矫积习,兴人才 矫:纠正
D.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 举:举例,说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乃召苞直南书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方苞解救粮荒措施的一项是( )
①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
②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③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
④请禁烧酒,禁种烟草。
⑤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
⑥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方苞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B
4.C
5.(1)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写作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
? (2)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③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
【注释】①秦失:人名,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②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5分)
参考答案:
(1)①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
②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
(2)生死应顺应自然,不必喜生恶死。
本题解析:译文: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