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八)
A.不异之乎其再生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B.厮仆还问之山东长清县,知之否? C.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 D.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后来公子家里,多次打发车马来,哀求着请他回去,他一点都不看看。
(2)人死灵魂就消散了,老僧的魂魄走了千里之远还没消散,是因为本性坚定罢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吾师曩已物化”意思是“我师傅过去已经去世了”,“曩”在这里是“过去,以往,以前”的意思。
小题2:A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第二个“乎”句末语气词。B两个“之”,都是代词,指代前面所提到的内容。C第一个“以”,动词,“认为”;第二个“以”,介词,“用、拿、把”。D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小题3:“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说明他并不是一回到寺庙就不回家了,回家数月之后,才再次出家。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屡”,多次;“顾”,看。(2)中“则”,就;“其”,代词,代老僧的魂魄;“而”,表转折。
【参考译文】
长清县的一个僧人,道行高深纯洁。八十多岁仍然健朗。一天摔倒了起不来,寺里的僧日跑来搭救,但已经去世了。老僧自己不知道已经死了,魂魄飘走了,来到了河南地界。河南有个没落地主家的的儿子,带领着十多个骑马的仆从,用老鹰来猎捕野兔。马受惊跑了,他掉下马来死掉了。僧人魂魄正好与他的尸体相遇,就随着尸体卧的样子合在一起了,于是慢慢苏醒了。仆从们返回来慰问。他睁开双眼睛说:“怎么到了这里?”众人扶他回家了。一进门,就有许多敷粉画眉的女子,纷纷过来问侯。他非常惊讶的说:“我是僧人,怎么到了这里?”家里人认为他在说胡话,都说些贴耳的话来让他醒悟。僧人也不自己申辩解释,只是闭上眼睛不再说话。给他米饭他就吃,酒肉就拒绝。晚上独自睡觉,不接受妻妾的侍奉。
几天之后,忽然想要走一走。众人都很高兴。出来以后,稍一停下,就有许多仆人过来,递上钱粮帐簿,纷乱的请他查看。公子以生病了疲倦为托辞,把这些都推辞了。只是问:“山东长清县,知道吗?”都回答:“知道。”公子说:“我觉的沉闷寂寞,想要去游览,应当立刻办理行装。”众人以为病刚痊愈,不应该走远路。公子不听从,第二天就出发了。到了长清,所见风景东西就跟昨天一样。不需要问路,径直来到寺院。几个僧人看见有贵客到来,拜见欢迎的礼仪很是恭敬。公子于是问:“老僧人哪里去了?”回答说:“我师傅过去已经去世了。”又问坟墓在哪。大家引导他去了,只见三尺来高的孤零零的坟墓,荒草都没有长满。众僧人不知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备马想要回去,他嘱咐说:“你们的师傅是有戒律道行的僧人,他留下来的手本书札,应该严格地保守,不要让损坏了。”众人点头答应。他才走了,到了家里,心如死灰般枯坐着,一点都不处理家务。
住了几个月,出门自己不见了,一直抵达旧日的寺庙,对僧人说:“我就是你们的师傅。”众人怀疑他弄错了,互相看着笑了。他于是说了还魂的缘故,又说出老僧生平所作的,都符合。众人才相信了,让他住在原来的房间,和平时一样侍奉他。后来公子家里,多次打发车马来,哀求着请他回去,他一点都不看看。又过一年多,母亲派遣管家来了,馈赠很多东西。金银布匹他都推掉了,只接受了布做的僧袍一件而已。朋友有的到了他所在的乡里,恭敬地拜访他。看见他这个人,沉默寡言诚实厚道;年纪才三十左右,却总是说他已经八十多岁了等等。
异史氏说:“人死灵魂就消散了,老僧的魂魄走了千里之远还没消散,是因为本性坚定罢了。我对于老僧,不奇异他死而复生,而奇异他进了纷杂繁华奢靡绮丽的环境,还能拒绝人情逃开世俗。如果眼睛一眨,那么兰气麝香熏昏心智,就有求死而不能得到这样境遇的人了,更何况还要去做僧人呢!”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不敢与忤视?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的样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题。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小题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A:阅读材料: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3分)
(2)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3分)
B:必修一 二: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执”“贵”“下”各1分)
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候”“间”“说”“长”各1分)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境,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削减,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既”“封”“肆”“阙”“之”各1分)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一”“齐”“彭殇”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闲:闲适)
B.期可已矣。(期:一年)
C.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人吃)
D.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你)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沉静详审——审:慎重
B.郁然负公辅望——负:怀有
C.趣内阁撰敕——趣:通“促”,催促
D.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顾:顾念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1)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解为“财物”“礼物”均可)。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
(2)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成语的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