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①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②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③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 ④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 ⑤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⑥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泽中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彭越拒绝说:“我不愿入你们的伙。”(5分)(2)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造**。(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食:粮食)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A(②是别人的行为,④⑥不属用智谋)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忠谨”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大亮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忠谨”,有的可能能体现“忠谨”,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D(“吕后设下圈套”在进言之后,而不是选项中说的“后又由于吕后设下圈套,并进“诛之”言”)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从”追随,“长”首领,“谢”亲家,各一分,语意完整给2分。(2)这个句子中“白”告诉,“壮士” 豪壮而勇敢的人,“之”去,“复”再次,各占1分,语意完整给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
彭越,是昌邑人,别号彭仲。常在钜郊野的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泽中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彭越拒绝说:“我不愿入你们的伙。”年轻人们执意请求,才答应了。跟他们约好明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迟到的有十多人,最后一个到中午才来。当时,彭越致歉说:“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现在约好了时间却有很多人迟到,不能都杀头,只杀最后来的一个。”命令校长杀掉他。大家都笑着说:“何必这样呢,今后不敢了。”于是彭越就拉过最后到的那个人杀了。设置土坛,用人头祭奠,来号令所属众人。众人都大为震惊,害怕彭越,没有谁敢抬头看他。于是就带领大家出发夺取土地,收集诸侯逃散的士兵,有一千多人。汉王二年春天,彭越率领他的部队三万多人在外黄归附汉王。汉王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汉王三年,彭越经常往来出没替汉王游动出兵,攻击楚军,在梁地断绝他们的后援粮草。汉五年秋,项王的军队向南撤退到夏阳,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作汉王的军粮。汉王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说:“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留候说:“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战功累累,当初您因为魏豹的缘由,只任命彭越做魏国的国相。如今,魏豹死后又没有留下后代,何况彭越也打算称王,而您却没有提早作出决断,您和两国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到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分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使不能来,事情发展也不致完全绝望。”于是汉王按照留候的策划行事。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大败楚军。项籍已死。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造**,汉高帝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皇上赦免了他,贬为平民,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造**。廷尉王恬开上奏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亦有不利焉?利:好处 ?
B.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
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D.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古代诗文阅读。
苏秦以连横说秦王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来源:www.91exam.org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媵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谓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踵。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选自《战国策》,节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庭:在朝廷上
B、常欲坐而致之?致:导致
C、诎敌国?诎:使……屈服
D、期年?期年:满一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现苏秦才智的一组是( )?
①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②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③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④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
⑤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
⑥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连横。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约纵(或“合纵”)。
B、善于运用铺陈排比和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如苏秦说秦惠王之词,内容上罗列排比,句式上多用四字句进行铺排,所述之事往往夸大其辞,务求动听,表现了战国策士纵横捭阖、铺张扬厉的文风。
C、文章在人物肖像动作神态的描写方面十分细致生动,如描写苏秦说秦王不行,落魄而归时的形容神态,写苏秦刻苦攻读,引锥刺股的细节,写其嫂”蛇行匍伏”的丑态,皆为传神之笔。
D、运用对比手法,写苏秦得势前后,其家人不同的态度,既从侧面烘托了苏秦的人物形象,又反映出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4、请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选自苏洵《六国论》)
参考答案:1、B?
2、C?
3、A?
4、(1)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
? (2)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
(3)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
5、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