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二)
2017-08-08 01:59: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0、文中交代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这一情节主要的作用是什么?(5分)
?
11、“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这句话有什么内涵?(6分)
?
12、简析“半张纸”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
?
?
?


参考答案:
10.①引发主人公(或作者)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叹。②表现主人公新婚生活的安定幸福。
11.①明写东西搬完了。②暗写主人公留连不忍离去。(③家庭破灭后内心的失落。
12.①“半张纸”起到线索作用。以半张纸上一系列名称和电话号码为线索展开情节,贯串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②两年来主人公拥有的幸福和遭遇的不幸,都由半张纸连缀起来。③半张纸改变了主人公对人生的认识,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本题解析:10.见答案
11.见答案
12.见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目 送
龙应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象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认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a)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b)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c)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d)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层,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前额被淋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文中a、b、c、d四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用四个词语概括)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几段为什么要写“我”送儿子华安上小学一年级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划线的词可以换成括号内的词语吗?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1)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没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九段和第十六段是完全相同的,这种重复有没有必要?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担心 b 眷恋 c 失落 d 内疚   
2、我送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与题目“目送”相合;与下文中的两个场景形成对比,为后面的情感抒发作铺垫:因为华安上小学一年级时还“不断地回头”,还非常留恋母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和母亲渐渐有了深深的隔膜。(意对即可)
3、(1)不可以换,因为“没入”强调消失,而“闪入”强调消失的速度非常快,这个词突出了母亲渴望多见一眼儿子的那种眷恋难舍的心情。     
  (2)不可以换,因为“瞥”强调很快地很随意地看一眼,而“望”则强调有意识地看。作为送别儿子的母亲,特别希望儿子能回头看一看,哪怕是很随意地看一下,但儿子没有回头一次,这个词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淡漠,流露出母亲的失落感。(意对即可)
4、(1)第九段是对目送儿子的三个场景的总结,表达了因儿子日渐长大、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两颗心无法沟通而产生的失落和伤感之情;
? (2)第十六段则是对目送父亲的三个场景的总结,表达了因父亲日渐衰老、告别人世而生发的悲痛和伤感之情;
  (3)两个段落遥相呼应,使文章内容前后勾联:以“我”为中心,一边系着儿子,一边系着父亲,维系着三代人的,是浓浓的亲情。
  (4)用反复的手法,一唱三叹,使抒发的情感更为浓郁深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⑺对亡国的悲痛。
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参考答案:⑺⑶⑴⑷⑸⑵⑹⑻


本题解析:课一开始,他用“严肃”的语调说话,说明亡国的悲痛。严肃的语调以及穿戴可以看出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接着,他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体现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写出“法兰西万岁”,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体现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②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题1:第①段中的“大宅子”指____________,这里用的是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这段文字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一句,“这样”指哪样?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分)
?
小题3:选出与“他占有,挑选”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一句(?)(3分)
A.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D.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题4:对“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鱼翅是贵重食品,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B.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C.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重。
小题5:对“其余的是”和“各自走散为是”中两个“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是“正确”的意思。
B.两个“是”不一样,前者有分类作用,后者表示跟“非”相对的意思。
C.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存在的意思,后者却表示一个判断。
D.两个“是”不一样,前者含有“凡是”的意思,后者表示“适合”的意思。
小题6:文章对拿来主义者提出了怎样的品格要求?(2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大宅子指文化遗产,(1分)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2分)
小题2:这样指代三种错误做法:一是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逃避主义的做法;二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是虚无主义的做法;三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就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是投降主义的做法。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每点1分)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A
小题6: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0.5分一个)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
“沙漠之舟”重归故里
沙特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沙漠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8%。骆驼是继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骆驼肉和骆驼奶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骆驼毛则是纺线织布的好原料。一年一度,有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并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牲献祭,献祭的牲畜只能是羊、牛和骆驼三种家畜。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 “骆满为患”。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生骆驼。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杀骆驼的计划。
(取材于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C.公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使骆驼成为沙特人怀旧的宠物,也让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D.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杀野生骆驼。
小题2: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沙漠之舟”重归故里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①满足沙特人日常生活和宰牲献祭的需求;②满足沙特人情感上怀旧的需求;③缓解沙特人看到澳大利亚人捕杀骆驼的痛苦;④缓解阿拉伯半岛骆驼数量急剧减少(沙特骆驼濒临灭绝)的忧虑;⑤缓解澳大利亚“骆满为患”的压力。
小题3:文中澳大利亚为修建铁路引进大量骆驼,而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由野骆驼繁殖,最终导致“驼满为患”。我认为,我们做事情应考虑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影响。几千年前,孟子就曾经提出过“数罟不入洿池”,意思就是细密的渔网不能用来捕鱼,因为这样做会使池中的小鱼继续生长,从而获得长远利益。美国政府曾一度捕杀狼,保护鹿群,可狼的消失使鹿群大量繁殖,导致草场受到破坏,危害环境。正是美国政府只顾眼前,没有考虑长远,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所以,我以为我们做事要考虑长远,不能只顾眼前。(观点正确3分,联系实际阐发思考5分,语言表达2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信息可由第一段中得出。B项,缺少必要的时间限制,原文中有“如今”二字,说明这只是目前现象。C项,属于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而且让澳大利亚驼满为患的主要原因也不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D项,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杀野生骆驼”有误,原文是说“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
小题2:全文写的都是沙漠之舟回归故里,原因来自两大方面:澳大利亚和沙特,从这两个方面回答即可。但要注意答题角度,说沙漠之舟回归的作用,即对澳大利亚和沙特各有什么好处。(答出四点得5分)
小题3:针对“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谈出自己的看法,再联系实际,加以阐发证明自己观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