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五)
小题2:小说中是怎样刻画女医生这个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标题为“一朵花儿的绽放”,但文中却没提到花儿。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文中说:“其实,恨是一种很容易传染的情绪,因此我们活着的人尽可能地不要心怀怨恨。人类是因为爱而不是有恨才繁衍至今的。”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以及你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的体验,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或现象,人们总试图用语言给它以定义,或是贴上标签,以便称呼、了解和研究。“打工诗人”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从最早对“打工文学”进行研究的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说起,他对“打工作家”的命名并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对打工作者的身份由“基层打工的业余作者”到“一批关注并深入打工生活的有才干的作家”,再到“下层打工者自己”的界定来看,这种定义并不是十分正确。由此推及“打工诗人”,同样也不甚周密。我们从诗歌的创作主体来给它一个诠释,它显然包含着基层的打工业余作者和写“打工诗歌”的文人作家两个群体。但无论定义正确与否,“打工诗人”的标签总算是名正言顺地贴了上去。从话语权的分配状态考虑,有些诗人似乎并不乐于接受这种可能带有歧视色彩的标签,甚至带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如作为诗人和评论家的柳冬妩认为“‘打工诗人’和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是充满抵触色彩的被污名化了的社会群体”,他还认为“从社会的公平角度看,必须淡化现有‘打工诗人’的身份”。然而《打工诗人》的主编许强则认为“‘打工诗人’是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是在社会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文化类别,是一个具有社会明显特点的身份象征”;“‘打工诗人’这个身份象征仅仅是一个代名词,只是区别其他诗歌流派的一个代号,除去代号,诗歌作者的作品不会因此更加富有文学气味,加上这个代号,作品更加不会贬值”。其实,所谓的“打工诗人”,并不是什么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它同“大学生诗派”、“朦胧主义诗派”等称谓一样,只是从不同的身份或特点来加以命名而已。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个称号而怀疑作者和作品,它们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像诗人中原马车所说的:“如果过于关注一个诗人的社会属性,就会疏忽其艺术品德,会降低对艺术的请求。”因而,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作品的意义与诗人的心坎,是诗人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打工诗人”精神宣泄与升华的“打工诗歌”是历史发展的一种现象,它不是学院派躲在屋子里引经据典的呕心创作,也不是某些知识分子殿堂里朦胧玄奥的低吟浅唱,而多是些底层打工者自己在艰苦的生存状态中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在题材的生活性、琐碎性、现实性和语言的俚俗化、口语化方面,“打工诗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所以有人说,“打工诗歌”不具有前卫和先锋性,既非先锋之作,也非试验之作。但有一点我们必须加以肯定,那就是“打工诗歌”在内容方面培养了诗歌新的生长点,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与写作空间。它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真实情感为依托、以通俗的语言为工具、以低文化的打工者为诉说主体、以“都市恶、乡村美”的观念为基调定位的写作。它是对浅薄媚俗诗歌习性的唾弃,是诗歌真实品格和良知的失而复得。
“打工诗人”同许多打工者一样,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着人间的屈辱与辛酸。他们孤单地流浪在异地他乡,这种无根的流浪,让他们永远感到是城市里的客人。从他们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诗歌的豪情是火热的,而他们的经历又是沧桑的、辛酸的,他们同时恨着也爱着这个世界。他们是这个时代特别的歌者,是走在路上的行吟诗人,是一群用诗歌书写着命运的流浪汉。
——选自《当代诗坛的一面镜子——“打工诗歌”片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打工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学院派和某些知识分子的创作不同,“打工诗歌”多是底层打工者自己在艰苦的生存状态中创作的诗歌作品。
B.“打工诗歌”虽然在题材生活性和语言俚俗化方面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但在内容方面培养了诗歌新的生长点。
C.作为“打工诗人”精神宣泄与升华的“打工诗歌”是历史发展的一种现象,它既非先锋之作,也非试验之作。
D.“打工诗歌”以低文化的打工者为诉说主体,唾弃浅薄媚俗的诗歌习性,是诗歌真实品格和良知的回归。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过于关注一个诗人的社会属性,就会疏忽其艺术品德,会降低对艺术的请求,因而,我们更应关注诗人的心坎与作品的意义。
B.许强认为,“打工诗人”是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加上或除去这个代号,诗歌作者的作品都不会因此更加富有文学气味或贬值。
C.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或现象,人们总试图用语言给它以定义,或是贴上标签,以便称呼、了解和研究,作者并不赞同这种做法。
D.许多打工者同“打工诗人”一样,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着人间的屈辱与辛酸,他们同时恨着也爱着这个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从诗歌的创作主体诠释“打工诗人”,它包含着基层的打工业余作者和写“打工诗歌”的文人作家两个群体。
B.“打工诗人”孤单地流浪在异地他乡,这种无根的流浪使他们对城市没有归属感,他们用诗歌书写并改变沧桑、辛酸的命运。
C.“打工诗人”与“打工作家”的命名都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定义不甚周密,也不十分正确。
D.作为诗人和评论家,柳冬妩认为“打工诗人”是被污名化了的社会群体,他对“打工诗人”这一标签带有明显的抵触心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收藏,有属于人类大群体的,譬如古罗马城、古希腊城、古巴比伦城;有属于人类个人的私藏,譬如一片贝叶经、一部手书的精品,这也只是人类历史残存的吉光片羽。当人类破坏文明时,其速度是迅雷不及掩耳,而千百年后人类悟到其珍贵再重新搜集时,则是何其艰难。失去之后才知道事物之可贵,这可验于对文物的收藏。
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张伯驹先生“费”得高尚,把《平复贴》奉献给了故宫。宋徽宗可以倾一国之力采集花石纲,则费得淫逸无度。宋高宗搜集天下米字,但米字至今寥落。还有王恺、石崇、和坤这些巨贪的收藏,今天安在?唐太宗、武则天搜尽天下王羲之字,今天安在?最大的收藏家无过于帝王将相、世家大族,而他们最容易遇到兵燹。血和火可以销毁一切,使多少人类最精贵的文物光沉响绝、熏歇烬灭。
什么是收藏的大义?收藏家务必在下手之前慎思之。收藏家的眼光如果只囿于个人的欲望,那他不是收藏家,只是聚敛者。“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语),这是收藏家的天赋使命,他们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呵护者、守望者。因为有了他们,使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在新世放出潜藏的辉煌。倘不是罗振玉、董作宾、刘铁云对残甲断骨的收藏,就没有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就没有郭沫若的《青铜时代》,那么殷商的历史至今可能还是一片漆黑。不要轻视任何微末的收藏,否则,人类早已沉埋了千百年的变化沧桑怎会豁然大朗。
收藏家甚至应有宗教的情怀。佛家所谆谆告诫的“贪、嗔、痴”三病,也正是收藏家引以为戒的。收藏而至于“贪”,可谓格调不高;至于“嗔”则会陷入“有漏皆苦”的烦恼。在我之手与他人之手,如果都有对人类的爱心,那就没有区别,收藏会成为一种至乐。至于“痴”,则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病变,是一种痛苦的收藏。
“为而不争”是藏家的美德,“物欲”则是藏家的大敌。拒绝欲望,这应该成为收藏家的座右铭。收藏家应为天下藏,而不为私欲藏,这是一种何等高贵而典雅的品质!
拒绝金钱对收藏的腐蚀,是收藏家们的天赋使命。要抑制拍卖场的一声锤响所煽动的群体性情绪。拍卖场的主事者,正应是眼光锐利而德高望重者,定以适当价格为上线和下线,才是拍卖的本分。平生最厌听者为拍卖场充满虚荣的呼价和掌声。更可耻者为拍卖前称势在必得,这无疑是命拍卖方找托哄抬,国家的损失在所不计,圆明园两个兽首的购回,就是典型的一例。
和金钱靠得太近,则与收藏家之大义相去甚远,跟踪而来的是审美境界的消遁。有大境界,方有大收藏;而大收藏不以价钱为目标,于是,我们能到达“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美妙境地。
收藏界将成为高士的沙龙、平民的欣慰,再见不到贪婪的眼神,见不到拍卖场的虚荣,见不到奸佞之徒于收藏界上下其手,那么,文明的收藏、文化的收藏将成为世界的主流,这是一种和谐的世界不可或缺的事业和爱好,是所有收藏家崇高而永恒的期盼。(选自范曾《收藏的哲学》,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收藏的大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呵护和守望人类的文化遗产,不囿于个人私欲,方能“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B.任何微末的收藏,都能够使早已沉埋了千百年的变化沧桑豁然大朗。
C.收藏家要避免格调低、烦恼多,甚至于心理变态,要做到不贪、不嗔、不痴。
D.收藏家应为天下藏,为千秋万代藏,而不为私欲藏,要有“为而不争”的美德。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破坏文明时,速度往往迅雷不及掩耳,但人类幡然醒悟再重新搜集时,是相当艰难的。文物的收藏,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B.虽然帝王将相、世家大族常常是最大的收藏家,“多藏必厚亡”,他们收藏的文物最容易在血与火的洗劫中光沉响绝、熏歇烬灭。
C.拍卖场里的锤响常常煽动着群体性情绪,充满了虚荣的呼价和掌声,奸佞之徒又上下其手,所以真正的收藏家是远离拍卖场的。
D.只有大境界,才有收藏,而且这种大收藏不以大价钱为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到达“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美妙境界。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收藏分为人类群体和个人私藏两种,在收藏的过程中,过分的爱惜、过分的拥有都是不正确的、毫无意义的。
B.慎思谨行是收藏家应有的品质,如果只囿于个人的欲望,那么收藏家就违背了收藏的大义,成了聚敛者。
C.“为而不争”“拒绝物欲”是收藏家高贵而典雅的品质,文明和文化的收藏成为世界的主流,正是他们崇高而永恒的期盼。
D.收藏家拥有道家的智慧,佛家的宗教情怀,兼有仁爱之心,远离物欲,才有可能领悟收藏的哲学,走进收藏的审美境界。
5、阅读题 流亡者?
他执意钻回古希腊,为自己关于政治和宗教的问题找答案。他拒绝承认一个大多数人从不怀疑的结论:现代哲学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古代。最极端的时候,他甚至宣称:“彻底质疑近三四百年来的西方思想学说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点。”列奥·施特劳斯看不起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学说。
这样一来,他所置身的学术界孤立他,也就顺理成章了。他创立了一个学派,堪称一代宗师,然而,他的学派在大半个二十世纪都受到冷落。
作为一个德国籍的犹太人,他本已因为族群身份备受疏离之苦。希特勒统治下,1938年,年过四十的施特劳斯,不得不离开德国流亡到美国。
但他一生最大的“流亡”,则是对当时整个西方学术世界的背离。他将现代哲学和神学对古典学术传统的批判和突破视作“青年对老年的反叛”。而他本人,则不停地翻索着古人的经典,对现代问题指手画脚。以至于,后人发现,从施特劳斯本人的著述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引自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成果。
事实上,他自身矛盾重重,需要启发。作为犹太人,他一度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浪潮;作为一个学者,他却在其中发现了政治和神学的种种矛盾之处:政治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走到头之后,就变成了宗教上复兴犹太主义。但关于后者,当时的理论无法提供指导。
即使如此,他也不肯向当时的学术界寻求一丁点儿帮助。在他看来,当时的所有思潮,无论是左翼,还是其他流派,归根结底都属于同一个派别:以当今观点非议古代观点。他反其道而行之,回到文艺复兴以前的时代去寻找思想根源。
西方学术界对他的反应,则不加理会。仔细研究当时西方主流政治学、哲学的讨论,不难发现,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后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都不怎么提及他的名字。他和学生们编辑丛书,建立学说,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但这可不是施特劳斯的本意。他所作的“古典研究”,绝不是为古典而古典的,不是为了躲进古代的堡垒中不问世事。相反,尽管他一生不问政治,也不参与现实的政治讨论,但他的所有努力,几乎都是为了给当代的现实政治提供可供遵循的方法。他相信,用古典哲学对现实政治加以制约,可以防止政治走火入魔。
其实,施特劳斯不光反感民主制度,他甚至还“隐秘”地指出一条颠覆这一制度的道路:通过民主制度本身选举出的精英,将会由于本身的傲慢和忽视道德,使人们最终失去对这种制度的信任。
到小布什政府遭到人们批评的时候,施特劳斯又成了热点。很多批评者相信,施特劳斯的信徒把持了布什政府。有人甚至认为,小布什所作的种种惹人恼火的行为,正符合施特劳斯心目中用来颠覆民主制度的那类精英人物的要求。
看起来,死去多年之后,施特劳斯仍然在反对着他毕生反对的那些东西。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列奥?施特劳斯虽然创立了一个学派,堪称一代宗师,但在他所置身的学术界中,他是孤立的;包括他的学派,在大半个20世纪里也都受到了冷落。
B.列奥?施特劳斯作为德籍犹太人,曾一度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但作为一个学者,他发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和犹太神学之间有种种矛盾之处,便完全放弃了对政治的关心,转而全身心走向了宗教上复兴犹太主义的道路。
C.列奥?施特劳斯在文艺复兴以前的时代中寻找思想根源,而不是在当时的思潮中找寻知识资源,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所有思潮,无论是左翼,还是其他流派,归根结底都属于同一个派别:以当今观点非议古代观点。
D.列奥?施特劳斯所作的“古典研究”,并不是为古典而古典的,更不是为了躲进古代的堡垒中不问世事。相反,他积极参与到现实的政治中,认为只有用古典哲学对现实政治加以制约,才可以防止政治走火入魔。
E.列奥?施特劳斯反感民主制度,甚至还“隐秘”地指出一条颠覆这一制度的道路:通过民主制度本身选举出的精英,将会由于本身的傲慢和忽视道德,使人们最终失去对这种制度的信任。
小题2:在标题中,作者为什么将列奥?施特劳斯定性为一个“流亡者”?请简要回答。(4分)
答:?
?
?
小题3:文章最后一句写道:“看起来,死去多年之后,施特劳斯仍然在反对着他毕生反对的那些东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