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七)
小题2:冯骥才先生致力于古村落保护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你如何评价这种看法?请阐述理由。?(8分) 2、阅读题 填空:(每空1分,共5分) 3、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所认识的易中天
前不久,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问:“你考取武大研究生以后的最大感触是什么?”答: “最高兴的是从今以后有很多的书可以看了。”
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痛苦。在长达十多年的封闭中,对一个想读书又无书可读的有志青年,这种折磨恐怕不为一般人所能够理解。中天生在书香家庭,其父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几百首唐诗、宋词早就烂熟于心,文学功底极好。但时逢动乱年代,除了“红宝书”再无新知识的补充,其心境可以想见。当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能有读不完的书时,中天正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那种喜悦兴奋之情,实在无以言表。
1990年8月初,我到武汉出差,顺道去看了看中天老弟。他1975年离开莫索湾,算起来已整整15个年头没有见面了。在我的想象中,一个已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且颇有些名气的大学副教授,理应有个明窗净几、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料跨进武大南三区他住的教工宿舍,我便大跌眼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徒四壁,唯书而已。”
我爬上二楼,从迎面敞开的大门内,一眼就看到易中天只穿着一条短裤,一件背心,正趴在一个旧竹床上奋笔挥毫。大概是我的身躯挡住了光线,他这才抬起头来,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忙收拾纸笔叫道:“是哪股风把你老兄吹来了?你先坐,我去烧水泡茶。”
我见一个大竹床横在厅中后,行动已经不便,顺势就坐在了竹床上。环顾四周,只见水泥地面上已经坑坑洼洼,天花板和墙面上的石灰早已斑驳,然而给我印象极深的是,除迎着大门和厨房一面墙外,其他三面的墙边,都放的是书架。这些书架也很奇特,无窗羌门,上顶着天花板,下立在地面上,像图书馆的书架一样敞开着。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类书籍。粗略看了看,古今中外的名著,诸子百家应有尽有。特别是美学、人文、历史、宗教、法律书籍格外显眼。随手抽出两本,明显留有阅读过的痕迹。有很多书都磨出阅读多次后的毛边来,绝不是现今的某些款爷们为点缀气氛的摆设。
15年不见,中天显得清瘦而黑,人也好像矮了许多。我开玩笑说:“真是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这么热的天,你还写得下去么?”
“这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旦动笔,欲罢不能!我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写4000字以上,如果无应酬,每天7000字没有问题。”
我和他走进厨房,在那用红砖水泥砌成的灶台上,油盐酱醋瓶和碗筷都堆成一片,连个碗柜也没看见。也不知道他从哪个罐罐里抓出半碗绿豆和米在水池上冲洗。
“老兄远道而来,搞的是突然袭击,没有什么好招待,咱们煮点绿豆稀饭,就几样剩菜,喝两盅,如何?”
两杯酒下肚,谈及在新疆的往事及分手后众兄弟们的去向,不免感叹唏嘘。我又问及他的近况,中天说:“苏轼词云,"常恨此身非我有",我现在即深为此苦恼。我爱人李华在《湖北劳动人事》杂志当编辑,每天早出晚归,家务和小女贝贝都要由我"主管"。系里行政事务繁多,教学科研亦不敢懈怠,各处又常来约稿,却之不恭,案头积稿盈尺,唯恨无分身之术耳。不瞒老兄,这几年来,我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唯有与书稿相伴尔。不过,倒是欢迎你们便中来家小酌。”
现在想来,1990年前后的易中天,正如启功前辈的调侃诗:“中学生,副教授。名虽扬,实不够。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中天正处在这样的矛盾中。当时中天的办法是“生产自救”。一个教书匠只好“挥笔动墨”,他陆陆续续写成的《帝国的惆怅》《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品人录》《读城记》等,大约都是这十几年的“产品”。特别是近年来的一部《品三国》,使他名满天下。各类媒体把易中天炒得沸沸扬扬。但又有谁知道易中天这前几十年是如何走过来的呢?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而对于年近六旬的易中天,又岂是十年寒窗?
1990年一别,转瞬又是十五六年,这期间,我们断断续续有些电、信来往。互道一声平安,但各人忙着各人的事,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特别是这两年已经无法取得联系。我知道,他是太忙了! 前几天,我在中天网上见到他的一段话:“退休后,住到别的地方去,到厦门大学是见不到我的……书房里,哪怕是这书房不大,但四周放着自己喜欢的书,很温馨闲适,我可以睡到自然醒,起来以后喝自己喜欢的荼,写一点东西,我估计这是我们这类人最愿意的生活。”
如果真能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小酌之日。(节选自朱牧生《我所认识的易中天》)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易中天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他从小就接受 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
B.易中天在武大时生活可谓“家徒四壁”,十分贫穷:大竹床只能放在厅中,厅中水泥地面坑坑洼 洼,天花板和墙面上的石灰早已斑驳。
C.易中天作为武汉大学的副教授,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均有涉猎,特别是对 美学、人文、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意兴更浓。
D.本文主要是写易中天酷爱读书、酷爱写作的精神品质。青年时代的易中天把读书当做自己的 精神食粮,步人中年的易中天则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人生要务。
E.易中天颇有中国古代文人的某些特点:不嗜名与利,坐爱诗酒茶。但他为人却有点不太地道: 老朋友多年不见,他却只用“绿豆稀饭”来招待。
2.本文为什么要从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落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结尾写道:“如果真能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小酌之日。”请问:其中的“这样”具体指代的是什 么?你对这个结尾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易中天在谈及自己近况时引用了苏轼的诗句“常恨此身非我有”,请概括说明易中天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你对易中天的了解,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历史
重构论史学观是历史学从19世纪所领受的一笔重要遗产。重构论认为历史学要以求真的态度,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期达到客观性的标准。这就是后来美国史学家比尔德所说的历史学家们的“那个高贵的梦想”。历史学要实现“那个高贵的梦想”,跻身科学之列,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对史料的广泛收集和严格精详的考订,另一个条件是历史学家在从事研究和写作时,需要排除主观因素,不将自己民族的、政治的、个人爱好的偏向掺杂进去,他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客观、中立、不偏不倚。
重构论认为,事实就摆在那儿,等着历史学家去发现。但是建构论史学观认为,事实本身不会说话,是历史学家让事实说话。我们可以说,历史学家有着他的关切,有着他自身的问题和意识,他的这些主观因素投射到过去的某些侧面,才让在幽暗深处的某些事实凸显出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命题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一个内涵就是,历史学家总是从当前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关切出发,将眼光投向过去的。史学家与史料和事实之间的关系,并非如重构论所设想的那样,只是前者消极地反映和呈现后者,而是双方的交互作用。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都强调历史学家要以自己的精神去“重演”、“重现”、“重新复活”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这样才能真切地把握过去。
建构论历史观的要点在于,历史学家必须从特定的视角,以自己的精神体验、理论观照、概念工具来介入历史研究,建构自身的历史图景。与重构论对主观性戒备森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构论历史观认为,历史学家的理论装备、思想高度、移情体验的能力等主观因素非但不是警惕防范的对象,反而构成了历史研究的要素。
而后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可以称为解构论历史观,因为后现代主义史学把历史和历史学“解构”成了纯粹的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学和史学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海登·怀特可说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家中的领军人物,他说:“历史学乃是一种言辞的结构,其内容在同等程度上既是被发现的,又是被发明的。”换言之,历史是人们写作出来并称之为历史的书籍,它是历史学家从史料、档案中发现出来的,也是他们独具慧眼发明出来的;历史学家在将自已的研究写成历史文本时,必然将自身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立场、审美倾向等因素,或明或暗地注入其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怀特对历史学的关注,集中在历史文本的特性之上。解构论的历史观,其实就是将历史学文本化。(有删改)
1.关于“重构论史学观”,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重构论史学观产生于19世纪以后,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从前辈那里领受的一笔重要的遗产。
B.重构论史学观以求真的态度,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期达到客观性的标准。
C.重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要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收集大量史料,并对其加以严格精详的考订。
D.重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从事历史研究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客观、中立、不偏不倚,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对“建构论史学观”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构论史学观认为事实本身不会说话,它的意思是说这些事实究竟反映怎样的历史真相,后人无法得知。
B.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总是从当前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关切出发,将自己的眼光投向过去的。
C.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不能消极地反映和呈现史料和事实,而要让史料和事实双方交互作用。
D.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的理论装备、思想高度、移情体验的能力等主观因素不能构成历史研究的要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史学家比尔德所说的“那个高贵的梦想”,是指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做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
B.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历史科学不能脱离现实,它必须为当代的政治服务。
C.海登·怀特所说的“历史学乃是一种言辞的结构”,意思是说,历史就是人们写作出来并称之为历史的书籍。
D.解构论史学观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它把史学解构成历史和历史学,所以被称之为解构论史学观。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