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一)
2017-08-08 02:02: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最伟大的革命,往往由现实和预期之间最细微的差异所引发。16世纪,哥白尼提出地球并非宇宙中心,他的立论基础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不过是天体运动中一些深奥难懂的细枝末节。今天,一场新的革命,已经随着11年前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而拉开序幕。超新里亮度上的细微差异,曾让天文学家得出结论: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成分当中,有70%是完全未知的。也就是说,空间中充斥着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物质的成分——它们始终推动着宇宙膨胀,而不像其他物质那样阻碍膨胀。这种成分被称为暗能量(dark?energy)。
? 10多年过去了,一些宇宙学家依然对暗能量的存在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开始重新思考那些最初令他们推导出暗能量的基本假设。其中一个假设正是早期革命的产物——哥白尼原理。这个原理认为,地球所处的位置既不是宇宙中心,也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如果我们抛弃这一基本原理,一套能够解释这些观测现象而又不需要借助暗能量的宇宙图景,就会令人惊讶地显现出来。
? 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这样一个观念:我们这颗行星不过是一粒宇宙微尘,在一个毫不起眼的星系边缘附近,围绕着一颗普普通通的恒星在旋转。在我们这个宇宙当中,类似的星系至少有数十亿,分布之广甚至超过我们的宇宙视界(我们能够观测到的最远边界)——这使我们相信,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没有任何独一无二之处。不过,有什么证据能够支持如此谦卑的宇宙观?我们又如何才能确定自己是否处在一个特殊位置上呢?天文学家通常会跳过这些问题,假定我们的微不足道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或许真的处在宇宙中一个特殊的位置——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这正是世界各地一些物理学家小组最近正在认真思考的观点。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假设自己在宇宙中无足轻重,恰恰给宇宙学家提供了强大的解释能力。根据哥白尼原理归纳而成的宇宙原理声称:任何时刻,从空间中的任意一点朝任意方向看去,宇宙的模样都是一样的。这个假设让我们可以把自己在宇宙一隅看到的东西外推到整个宇宙。宇宙学家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宇宙学原理为基础,构建起了代表最高水准的宇宙模型。结合现代对空间、时间和物质的理解,宇宙学原理暗示:空间正在膨胀,宇宙正在变冷,其中充斥着来自炽热宇’宙开端的遗迹——所有这些预言都被天文观测一一证实。
?比如说,天文学家发现,遥远星系发的光似乎比邻近星系发的光更红一些。这种被称为“红移”的现象就能够用空间膨胀来巧妙解释,因为光波也会随空间的膨胀而被相应地拉长。微波探测器还发现了宇宙极早期发出的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这种大爆炸原始火球的遗迹,像一层帷幕包裹在空间各个方向,平滑得几乎完美无瑕。公平地讲,能成功解释这些现象,我们自视谦卑的态度实在功不可没——假设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越不重要,我们就越能够“全面”地探讨宇宙。(选自《环球》,有删改)
1.下列关于“暗能量”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A.有天文学家认为,暗能量是一种充斥在宇宙空间中的不同于其他任何物质的特殊成分。 ?
B.在有些天文学家看来,暗能量始终推动着宇宙空间的膨胀,而不像其他物质那样阻碍宇宙膨胀。 ?
C.一些宇宙学家推导出暗能量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早期革命的产物——哥白尼原理。 ?
D.让一些宇宙学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暗能量,目前已成为解释许多天文现象的重要依据。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哥白尼认为地球并非宇宙中心,这一观点太过深奥,所以被认为是天体运动中的细枝末节。 ?
B.根据哥白尼原理归纳而成的宇宙原理,帮助宇宙学家们构建起了代表最高水准的宇宙模型。 ?
C.科学家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了宇宙空间正在膨胀、变冷以及大爆炸原始火球遗迹已经消失等预言。 ?
D.天文学家观测遥远星系发的光似乎比邻近星系发的光更红一些,主要是因为其光源有强弱之分。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其他数十亿类似于太阳系的星系中,一定存在和地球一样围绕恒星旋转的适合生物生存的行星。 ?
B.根据宇宙4原理,我们站在南极、北极或者赤道仰望天空,所看到的宇宙的模样都是一样的。 ?
C.经过世界各地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处在宇宙中一个特殊位置的观点必将被证实。
D.运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极其重要的观点,能很好地解释宇宙微波背景、太阳系以及黑洞等现象。



2、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雪 白
王开岭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
在我的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富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物。她使我隐约想到“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和集体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极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宽仁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所有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花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洁白的相濡以沫的覆护。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大雪。有时连续着,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很令人鼓舞和感动。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一开头即是“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回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如今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的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
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戴眼镜的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接着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我就是从此学得这个成语的。老师讲“异想天开”的时候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儿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也是最伤感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诉如泣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那些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另外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时间已悄悄印证了这点。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甚至有了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粉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白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是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这个时侯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地温的爬升,空气的浮躁,河流、树木和鸟的稀少……眯起眼睛,我辨认出菜叶上的斑点,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最后,我还跟踪一只绿色的苍蝇,于是发现了第二,第三……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地球上,已很难留得住雪了。
人类创造一切的同时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消解了,包括季节、生态、法则、价值、信仰和艺术……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一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哀怨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的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已经流逝和几要逝去的东西,比如童年、雪、自然和本色,比如古典、村野、棉布、美和纯净……?
(选自《精美散文读本》)
小题1:本文开头写到“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 根据全文内容,请分条概述作者感念雪的原因。(4分)
?
小题2:请简述“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
小题3:作者“感到了不安的”东西有哪些?请作简要陈述。(6分)
??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选,回答下列试题。
一滴水能活多久
迟子建
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人们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作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最初发现它的人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子。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草茎的叶脉上发现的。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她低头的一瞬间发现了那滴水。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肌肤发亮,她在敛声屏气中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不由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我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这样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时候,她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她的第三只眼睛也随之消失。她便蹲下身子寻找那滴水,她太难过了,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发现过如此美的事物。然而那滴水却是难以寻觅了。它去了哪里?它死了吗?
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人们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沉甸甸的粮食蜕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莹莹欲动,晶莹剔透。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一天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人,她看见体内流出第一滴血时,确信那是几年以前那滴水在她体内作怪的结果。
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越来越光泽柔顺,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人。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呢?她俯在男人的肩头老有说也说不尽的话,后来她明白是那滴水给予她的柔情。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她的奶水真旺啊,如果不吃那滴水孕育出的稻米,她怎么会有这么鲜浓的奶水呢?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孩子,渐渐地她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觉得眼前阳光飞舞。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
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什么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她步履蹒跚着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之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
她的牙齿渐进老化,咀嚼稻米时显得吃力了。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叫,即使这样她也只是听个一知半解。她老眼昏花,再也没有激情俯在她男人的肩头咕哝不休了。而她的男人看上去也畏畏缩缩,终日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有一年的秋季她的老伴终于死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然而埋葬他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她也不知怎的格外的想她,想念她的青春时光。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老伴。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如今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大河。而她每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
直到她衰老不堪,即将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手忙脚乱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的辛劳一世的泥土里。她不在了,而那滴水却在仍然活着。
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子,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她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眼睛在水滴里闪闪烁烁。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的最美事物相逢了。
小题1:简要概述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作者怎样描写“她”在自己老伴去世时的感情?(4分)
小题3:试从结构内容上概述文章的写作思路。(6分)
小题4:“一滴水能活多久”是本文的标题,结合全文,探究分析一滴水能活的时间?(7分)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创奇者
  ①蜀犬吠日、巫峡猿啼、月圆之夜又有狼嗥,这些兽类都不是在呼吁什么,也许是对大自然的现象感到奇异,也许是呼朋引类与求偶,都是一分生的本能,就像一股隐隐潜流一样,以它们各自特定的躯体去显示,并且追求族类的繁衍,不使中断。
  ②这当中可能是有着某种意义的,但是生物本身不知道,也不会去思考,只是受着一分莫名的驱策而已。
  ③蒲公英的种子十分轻盈,在暖和干燥的天气中,便爆出了纤纤茸毛,乘风四散播种;地中海的黄瓜,种子成熟时,总是以五十度仰角将重重的种子从囊中弹出;高高的白桦,成熟了的花粉可以乘着气流升上五千多米的高空,也许飞越一个大陆或是太平洋,而达到传播的目的;而杉树在风中呼呼作响,黄山上的迎客松往崖外探身,向天穹翘首……它们□□?连意识也没有,更别说会思想了,□□?也是被一股生的潜流,借了它们的身体,各自以不同的形态显现出来。
  ④地球在四十五亿年前脱离太阳,没有生物,只是一块火烫烫的石头罢了。岑寂了约莫十亿年,才出现了单细胞的菌藻,生命从此像野火一般,先从海洋与湖泊开始;经历十亿年的藻类繁荣,便诞生了三叶虫,再经历二十亿年,到奥陶纪便在水中演进了鹦鹉螺、笔石与早期脊椎动物,然后是志留纪的鱼类,泥盆纪的甲胄水族;及到早石炭世,那时距今是三亿五千万年,两栖类出现,生命便像一片火海,从水里烧上陆地,以爬行类与植物的形式,蔓延至平原与高山。
  ⑤侏罗纪时兴起了庞大的恐龙族类,同样无思无想地统治了地球数百万年,此后便是被子植物、鸟类与哺乳类动物,以它们丰盛的生命形式,掩盖了地球。
  ⑥地球从一块顽石,经历了三十几亿年,从此活泼多姿起来。然而,生物虽然丰盛,却是未见灵性。就是那么奇怪,在二百九十万年前的众多猿类之中,猝然兴起了一族南方古猿,以当今在埃塞俄比亚发掘出的南方古猿骨架化石,称作露西的为代表,便是现代人的远祖。
  ⑦露西当然还不会思考,然而意识空濛的地球,以至茫茫天地之间,思想已经初露苗头。一百四十万年前,懂得使用火的时候起,露西的子孙也许便开始翅首向天,为雷鸣与暴雨而感惊惧,也为彩虹的出现,遍地洒了金色的阳光而露出微笑。
  ⑧宇宙即使再大,类星体以超光速飞驰了二百亿年仍然没有尽头,然而没有人去翘首观察与思索,那是虚无而没有意义的;生命即使像洪水一般,淹没地球,或是扩展至太空中去,没有意识的宇宙,再丰富多彩,也像空无所有;如同瞎子之对于满屋金银宝贝,聋子之对于贝多芬与柴可夫斯基,都是没有意义。
  ⑨辽阔无边的宇宙,膨胀是机械式的。当中星体的生灭,是物理性的,也不知道是谁主宰着这项伟大的工程,就如一个不停运动的细胞,即使有生命,既没意识,也无思想。只有当人类从生命的汪洋中冒了出来,宇宙从此才有了头脑。它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有人在思索;闪电、彩虹、流星与极光便有了颜色,如一个站在瞎子跟前的美女,本来是毫无色彩可言,一旦瞎子开了眼,才看得见她的红唇与美目,还有那头乌黑黑的秀发与那张艳色的裙子;雷鸣与鸟叫,山崩与风声,还有雨声、流水声与泥土中蚯蚓的嘶嘶叫声,都一下间给听见,就像聋子开了聪;冰雪的寒冷,烈日下的炎热都感觉到了,椒子的辛辣,苦瓜的苦味,果子的酸味,甘蔗的甜蜜都尝到了;恐惧与快乐,忧戚与和平,都感觉到了,就像顽石被凿了七窍,这苍茫天地,从此充满了灵性,也充满了爱欲与好奇。
  ⑩我们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有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将要在宇宙之内诞生?假如宇宙是个无边的球体,当这球体充满了意识,是否会被带领,要到达宇宙的极地?这伟大的事业,隐含着什么意义没有?
 我于是极想知道:谁是那创奇者?
1.第①、③段中的加点词“潜流”,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空格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是( )
A.尽管,但是?
B.其实,无非?
C.假如,或许?
D.因为,所以
3.请用一个并列复句,概述第④、⑤、⑥三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万物,均能以各自的方式显示其独特的生命特征。
B.多样物种的出现使地球活泼多姿,从而改变了宇宙的虚无。
C.宇宙星体的生灭、地球物种的演化,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
D.惟有人类能感知、思考这个世界,赋予宇宙以存在的意义。
5.简要分析第⑨、第⑩这两段之间的层次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整合信息,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创奇者”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近30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所谓“汉服”。什么是“汉服”?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这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同”。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1日,作者刘梦溪)
小题1: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A.传统的继承
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C.文明的共相
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小题2: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这一基本国策已实行了近30年。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B.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
C.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D.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