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悖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悖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悖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①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卖郊遂②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
[注]①耿纯:东汉著名的开国功臣。王莽死后,李铁兄弟专权,耿纯不愿在长安当官,以骑都尉官职来到河北巨鹿。②郊遂:古代都城外百里为郊,郊外百里为遂,也泛指郊野。
1.下列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整卒,典徙颍阴令——徙:调职
B.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拒:抗衡
C.卿欲慕耿纯邪——慕:羡慕
D.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嘉:赞赏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初平中,以众随太祖——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典)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备望见救至,乃散退——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一项是
[? ]
①故试以治民之政
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③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
④苟利国家,专之可也
⑤自请愿徙诣魏郡
⑥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典先跟从父亲李乾追随太祖征战,破黄巾,击袁术;后又随兄长李整打败薛兰、李封,基于立下的这些战功,升迁为青州刺史。
B.太祖安排李典和程昱运送军粮,且嘱咐水路不通可以走陆路。李典分析了驻守黄河的敌人的情况,果断地北渡黄河,打败了敌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C.李典与乐进、张辽一向不和,面对孙权的军事包围,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李典抛弃了个人私怨,与张辽并肩作战,使孙权撤军。
D.李典年少时就喜好学问,不喜欢军事,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因崇尚儒雅,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尊敬,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微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有删节)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及属稿——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商人
2.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②立许字以女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落。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扭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健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田家,则非巨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①!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抱,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予,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旦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囊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亲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罔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已寡君愿生得之,以绚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梃公)奔莒,管夷吾随公予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成进士,授国史院检讨。
方议修《明史》,斌应诏言:“《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于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下所司。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谓斌奖逆,拟旨严饬,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谕之。
斌出为潼关道副使。十六年,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玉廷以兵至,见有备,都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康熙)二十四年,淮、扬、徐三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不俟诏下,即行咨请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赈淮安。斌赴清河、桃源、宿迁、邳丰诸州县察赈,疏闻,上命侍郎素赫助之。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胥吏、倡优毋得衣裘帛,毁淫词小说,革火葬。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骛。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独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著:书写、记载
B.斌策玉廷必变计?策:策反
C.上卒免汉臣罪?卒:最终
D.籴米湖广?籴:买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不可概以叛书?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①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①《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D.①谚谓其山曰“肉山”?
②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3.下列对原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斌主张对坚持节操的前明大臣不可以一概视为叛逆。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这一主张是称赏叛逆,于是拟定诏旨对他严加饬责,顺治帝特地将这两人召至南苑劝阻他们。
B.明将李玉廷已约定投降清廷,因郑成功进攻江宁而改变主意,起兵策应;但汤斌早有准备,最终擒获了李玉廷。
C.淮、扬、徐三府遭遇水灾时,汤斌处事果敢,他不待朝廷的批准,就发咨文请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粮赈济淮安,自己则前往清河、桃源等州县察访赈灾。
D.汤斌重视政教风化,规定吏民穿着,革除陋习,破除迷信,这些措施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
译文:?
(2)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
译文:?
(3)汉臣应诏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