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2017-08-08 02:46: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小题1】“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 【小题3】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田园将芜胡不归 【小题2】D 【小题3】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3 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D 项对“相警”一词理解有误,“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相”是代词,“我”的意思,“相警”即“提醒我”之意。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 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在该诗中,李商隐以蝉自况:独居一枝,餐风饮露,表达了自己的高尚节操。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郑谷的《菊》一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用了什么手法 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士形象。(由最后一句可看出) (2)主要用了对比、拟人手法。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 (2)“长”或“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绿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注】①绿云:代指美人,古人常以美人代指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②谩:简直,真个。 1.这首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下阕假托所思美人之不得相见而抒写内心的愁苦,那么“闲愁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句子作答),由此看来,婉约词和豪放词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是相通的。
参考答案:1.上阕写春花被风吹落,凋零难堪,清阴渐密,春光已逝。为下阕写自己的愁绪难解和理想难以实现作了渲染和 铺垫。(意对即可)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