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8 02:54: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前四句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手法描写决明的形象。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对比(或衬托),比喻。
2.(1)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决明怀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2)第三联,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心,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3)末联,见出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留别吴白楼①  
(明)边贡
亭外潮生人欲去。为怕秋声,不近芭蕉树。芳草碧云凝望处,何时重话巴山雨?
三板轻船频唤渡。秋水疏杨,欲折丝千缕。白雁横天江馆暮,醉中愁见吴山路。
  注:①是作者的友人吴一鹏,字南夫,号白楼。
⑴简析“三板轻船频唤渡”中“频”字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时重话巴山雨”一句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频”字不仅写出舟子等候已久,颇不耐烦的情态,而且从侧面写出了诗人与朋友不忍离别的深情厚谊。?
(2)用典。该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不知几时能与友人聚首叙旧的怅惘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②!
  【注】①孙郎:孙权。他曾亲手射虎。②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西北方的辽和西夏。
1.词的上阕,作者写出猎盛况时主要采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1)词中借用孙权狩猎的典故,表明自?己的英武的词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中有承上作用的词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冯唐是汉文帝时一个年老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虽然立了大功,却因小过失而被逮捕。冯唐向文帝进言,说魏尚不应当受罚,文帝就派他去宣布恢复魏尚的职务。所以词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用词来写习武打猎,借以抒发关心边防的热忱,在内容和题材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B.本词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的壮士形象。开篇勾勒射猎的武夫。继之以千骑如飞,围观如堵进行烘托,两个典故的运用引出正意,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走引雕弓,“狂”态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C.本词通过对特定素材的描写,对抵御外族侵扰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了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与当时笼罩词坛的柳永词一脉相承。
D.词的用韵前密而后疏,有一气呵成之感,词人的“狂“劲—自负和壮志欲酬的企望,奔放的豪情依稀可见。
5.“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借代 夸张
2.(1)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3.通过冯唐的典故来表达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4.C
5.“狂”字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6.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小题1:本诗作者着意写下一个“断”字,它有哪些含义?(5分)
小题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却不同,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断”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包含了音书的断绝、空间的悬隔、时间的久远等意思。
小题2:这是一种内心矛盾心理的反映,一方面思念亲人,归心似箭;另一方面因为贬居岭外,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又时刻担心他们的命运,怕他们因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样写符合前面两句所揭示的情境。(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小题2: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题目。(6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2分)
答:?
?
?
(2) “春江渺茫”与“日暮征帆”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
?


参考答案:(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 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1分)
(2)“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结合诗歌分析 2分),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1 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