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小题1:第二联描绘入微,试简述其情景,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三、四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简笔勾勒出船舱中的所见所闻:白天风平浪静,单调的行旅生活使人昏昏欲睡;夜间江潮看涨,船家絮语,更觉长夜难眠。反衬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小题1:身世飘零之感。诗人飘零于江湘之间,两鬓如霜,恰又逢上这肃杀的秋天,愁绪倍增。彻骨的思乡之情。诗人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向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国恨家愁(忧国情怀)。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战乱消失了。但战火未熄,所到之处战云密布
。这两联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金陵图
高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14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5_____________,难易相成,长短相形,______________,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6_____________________,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18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_______________,有礼者敬人。
19__________________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0胜人者有力,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4而御六气之辩
15有无相生?高下相盈
16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仁者爱人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0自胜者强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
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
离恨空随江水长。
(1)王八员外被贬长沙,而送行之人又是因事被贬巴陵的贾至。一句“离恨空随江水长。”道尽了个中情韵,请赏析“空”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别诗千姿百态,各尽其妙,各具其情。请赏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形象写出王八员外满载离恨远去,诗人的心也随行舟而去。还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而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
(2)①情景交融的写法,开头两句,作者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即点明了季节的变换,又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一种人生飘忽不定,聚散难测而又离合无常的感觉;②比喻,结尾句用比喻将“离恨”比作湘江水那么悠长,含蓄绵长;③双关,“空”字用了双关的手法,似写出诗人的心随舟而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了满船的离恨而去,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仙吕】后庭花
赵孟頫?(元)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中吕】普天乐
滕宾(元)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小题1:这两首曲的前四句都写了秋景,但手法和意境特点各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4分)
小题2:这两首曲分别用不同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何种相似的志趣?请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赵曲写景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描写出一幅宁静幽美又灵动清逸的水乡秋暝图。(1分)滕曲写景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萧瑟肃杀凄清的秋景。(1分)
小题2:都表达了归隐之志。(1分)赵曲全篇写景,描绘幽美如画的水乡,只在尾句通过描
述采菱女摘荷叶戴在头上,互相呼唤归去的情景,寓情于景,间接抒情(含蓄)(1分)表达了归隐之志。滕曲前四句写景,表达人生迟暮之感,后四句直写人事,预想归隐后的田园生活,直抒胸臆(1分),表达了倾慕陶渊明,急于归隐的志向。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赵曲写景的画面:荡一叶轻舟于清溪上。两岸荷塘满目荷花,采菱女一曲清歌惊起栖息的暮鸥。滕曲写景画面:翠荷凋残,苍梧坠叶,千山应憔悴,万木都稀疏。
点评: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小题2:试题分析:滕曲的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秋天到来后花卉凋残、草木摇落的景象。“千山”、“万木”极状空间范围之广,有肃杀的秋氛塞空而下之势。中间三句为第二层,写诗人见秋风起,想起自己过去碌碌风尘,不过是为“蜗角名,蝇头利”,虽有归隐之志,但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毅然退隐。表明对官场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四句为第三层,设想归隐后的躬耕生活,表现作者的爱憎情绪和取舍价值。全曲以秋景起兴,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倾慕和景仰,以及自己急于归隐的浩然归志。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