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一)
2017-08-08 03:14: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于近期中国南方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现象,一些国际、国内专家认为这种极端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拉尼娜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世界气象组织一位权威人士30日在日内瓦对新华社记者说,此次中国出现的极端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世界气象组织在2007年11月公布报告说,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有可能持续至2008年第一季度。在本轮拉尼娜现象中,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比通常要低,而在典型的拉尼娜现象中,这一区域的海水温度会比通常情况下高一些。因此,气象组织预计,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可能会出现异常波动。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说,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中国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认为,北方的冷空气很活跃,而目前较强的副热带系统又在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环流条件。 据报道,本轮拉尼娜现象已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多起异常事件。日本专家认为去年8月日本国内最高气温破纪录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秘鲁海滩去年发现大量死鸟,专家认为是由于海水因拉尼娜现象而变冷,某些鱼类离开了通常所处的位置,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北京日报》2008年2月1日) 6.我国今年南方大范围雨雪天气形成的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北方冷空气活跃,并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 B. 南方暖湿气流强大并不断向北输送。 C. 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 D.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期中国出现大范围低温冰雪极端天气,国际国内专家认为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B.此次中国出现的极端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而拉尼娜现象此前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C.由于拉尼娜现象,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比通常要低,因此造成大范围雨雪低温天气。 D.去年秘鲁海滩出现大量死鸟,就是由于海水因拉尼娜现象而变冷直接造成的。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而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的现象。 B.中国南方出现大范围低温冰雪天气是罕见的自然现象,是不可以提前预测和有效防范的。 C.?近期中国南方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现象,拉尼娜现象并非唯一原因。 D.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四书”进课堂能拯救道德危机吗? 近段时间,又有学者提议要把“四书”纳入中学课堂。观者议论纷纭,无非说“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 、“文化认同”的基础,因为我们放弃了以“四书”为表征的儒教文化的伦理资源,所以面临着道德“脱序的危险”。因此,应该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不读‘四书’,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此论之谬,不待多言。如果此论成立的话,那么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 说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实质是说当前中国社会普遍蔑视某些任何公民本来就应当受到其约束的基本原则,而奉行目的至上、不择手段的道德观念。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一个社会要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不外乎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统一于某一宗教,比如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道德系统和伊斯兰教道德系统;二是统一于某种意识形态,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道德系统;三是统一于宪政民主精神,比如英美等建立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对宪政政府的信仰是美国传统的核心”。第一种途径主要诉诸人类共有的宗教感,因而比较深刻持久;第二种途径主要依靠政治力量的宣传灌输,往往离不开某种压迫性权力的支持;第三种途径则借由公共理性,因而能稳定持久。 由于中国从来就不存在某种类似于欧洲基督教那样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宗教,而且在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建立新宗教的一切企图,不但要被人视为邪恶的,而且要被人视为是荒谬的和不合理的,因而第一条途径是不可能在中国走通。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因其内在的专制主义缺陷,在其实现自身必要的现代性转化之前,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它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大厦。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特征,决定了前两种途径在合法性上存在着极大的疑问。因此,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促进现代文明的那些基本原则牢牢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就成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所在。包括提倡儒家在内的任何药方,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人们普遍不读“四书”,因而对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等道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 B.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但是他们同样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C.通过宗教的形式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在中国社会行不通,是因为中国没有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宗教;同时也不符合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趋势。 D.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道德系统和伊斯兰教道德系统合二为一,使得欧洲社会建立了稳定系统,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因此深刻而持久。
| E.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是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让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 小题2:第二段作者以“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没读过四书”为例,要说明什么道理?(2分) 小题3:提倡读“四书”,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 结合全文,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和传统西洋画的主要分别,还不在透视、描绘笔法、构图等等的技巧,而在于对绘画的基本构想。传统西洋画求逼真的形似,绘画本身是目的,画一幅画或者是为王公贵女保存肖像,或者应教堂的需要以引起人们的宗教情绪,又或是描绘战役的详情,以供国王和将军的陶醉。画中或偶有民情风俗,往往也是为了替封建领主显示属下子民的生活。中国画却是手段,目的在抒写画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学上的意境。中国大画家笔下的山水不必似真山真水,却要抒写画家的胸襟情怀。皇帝内廷供奉的画家应命而作,图画便成为目的,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除非皇帝的胸襟甚宽,鉴赏力甚高,而画家的技巧又极高明,否则不可能有佳作产生,正如承旨奉和之诗,希觏名篇。作品格调高低之别,往往即在于此。 东西文化互相接触之后,西洋画从日本画里间接得到中国画家的基本意念,放弃了“求形似”,转而创造自己的风格。这在艺术创作上本来是正路,但他们大都趋向于形式的研究,只注意构图和色调的创作,极少企图抒发高雅情操、自然天趣。中国画却渐渐走上了西洋画家所早已摒弃了的旧路,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而求实际效果。 这种趋向,主要是社会压力。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时时刻刻在生死存亡中挣扎奋斗,“为国家民族服务”“为军事政治服务”,成为最迫切的需要。社会不同情艺术家表现个人的闲情逸致,要求人人为民族的生存尽力。所以,在文学上,“文以载道” 成为主流;在美术上,“社会效果”成为主流。为政治服务成为艺术的主要目的,艺术就成了宣传工具。当然,就整体的社会效果而言,这种绘画是有重大贡献的,在形式技巧上,宣传画也可以十分精彩。 就表现方式而论,近代中国画毕竟还保存了固有传统。尽管国画中混入了西洋画法,基本上终究是国画,洋为中用,中国画并没有变成西洋画。中国的新诗、小说、音乐(民歌除外)、话剧,却连形式也完全西洋化了,所以中国老百姓颇难接受,只有洋化的知识分子才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也能保持原状。江青所提倡的钢琴伴奏 “样板戏”和“革命芭蕾舞”不受欢迎。中国戏曲和中国画,目前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两大支柱。但中国戏曲并无多大进步,只不过作了一些枝枝节节的修改。今日中国画的技巧和表现方式,却已非明人、清人之所及,更非唐人、宋人之所及。说我国近百年来主要的传统艺术成就是在绘画,此言当不为过。(摘编自《金庸散文集》) 1.下列关于“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手段,目的在抒写画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学上的意境;西洋画本身就是目的。 B.中国画里的山水不必似真山真水,却要抒写画家的胸襟情怀;西洋画则要求逼真的形似。 C.中国画渐渐受西洋画影响,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西洋画间接接受中国画影响,放弃“求形似”。 D.中国画开始追求实际效果,主要迫于社会压力;西洋画放弃“求形似”,走上了艺术正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和传统西洋画在透视、描绘笔法、构图等等的技巧上均有差异,但更主要的差异还在于对绘画的基本构想明显不同。 B.中国画里也不乏皇帝内廷供奉画家的应命之作,此类作品与传统西洋画一样,绘画本身成了目的,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 C.彻底放弃画家个人高雅情操、自然天趣的抒发,只注重构图和色调创作等形式研究,使西洋画在学习中国画时难得要义,少有佳作。 D.“文以载道”“社会效果”成为文学与美术的主流,都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具体表现,这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状况有直接关联。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宫廷绘画虽然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但只要皇帝的胸襟够宽,鉴赏力够高,而画家的技巧又极高明,就会有佳作产生。 B.作为宣传工具的绘画,就整体的社会效果而言,有重大的历史贡献,这并不排除它在形式技巧上,也町以有突破和创新。 C.比之于中国的新诗、小说、音乐(民歌除外)、话剧,中国的传统戏曲和中国画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元素,是“最中国”的艺术。 D.与中国戏曲变化较小不同,中国绘画走过了由唐宋而明清,直至当下的一条不断变革的道路,在技巧和表现形式上进步尤甚。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小题1: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2: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5分) 小题3:④、⑤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6分) 小题4: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意。(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①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②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黄昏来临,草原上,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③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④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一如黄昏,在眼前无边际的漫延。 ⑤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凝视远方,倾听草原,像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⑥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⑦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⑧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⑨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⑩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 ⑾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⑿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⒀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⒁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⒂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⒃琴曲悠悠。 ⒄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 (有删改) 小题1:对“马头琴的黄昏”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头琴的黄昏”既是实指,又是隐喻。 B.点明作者所写的是聆听马头琴演奏时大草原的黄昏景色。 C.暗示他要表现的其实是拉马头琴的巴音图老阿爸这样的草原老人的精神风貌。 D.暗喻草原的没落,无人继承老一辈人的传统技艺。
|
小题2:对第3段景物描写与第4段娜日斯老阿妈“风葬”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渲染了“听琴”前草原上悲寂的气氛。
B.表达了“我”此时惆怅的心情。
C.说明生命太脆弱太短暂,要懂得珍惜。
D.与听琴后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形成一个对比。
小题3:全文围绕着“我” 聆听巴音图老阿爸演奏马头琴和心绪的变化来写。请梳理并概括作者的思路。(6分)
小题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找到相关的句子列举出来,并结合内容谈谈你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