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二)
①发橐金数千,纳之库②属吏惮其威③力摧豪强,抚穷弱 ④瑞遂谢病归⑤瑞以身矫之⑥有寒士所不堪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诀别了妻子,在朝廷听候治罪。
(2)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想恶人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
本题解析:
小题1:沮:阻止
小题1:②为间接④写其称病回家。
小题1:“士大夫的怨言越来越多”不是因为“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
小题1:⑴“触忤”“市”“诀”和“待罪于朝”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⑵“见”字型被动及“纠擿”“发”“再”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必大传
周必大,字子充,号平园老叟。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
孝宗践祚①,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权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之名,金为之屈。曾觌、龙大渊得幸,台谏交弹之,并迁知阁门事,必大与金安节不书黄,且奏曰:“陛下于政府侍从,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人委曲迁就,恐人言纷纷未止也。”明日宣手诏,谓:“给舍为人鼓扇,太上时小事,安敢尔!”必大入谢曰:“审尔,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退待罪,上曰:“朕知卿举职,但欲破朋党、明纪纲耳。”旬日,申前命,必大格不行,遂请辞去。
久之,差知南剑州,改提点福建刑狱。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领史职。未几,辞直学士院。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必大奏曰:“昨举朝以为不可,陛下亦自知其误而止之矣。曾未周岁,此命复出。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必大出国门,除建宁府。必大至丰城称疾而归。后必大三请辞,以此名益重。久之,除敷文阁待制兼侍读、兼权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劳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
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佑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上日御球场,必大直谏之。久雨,奏请减后宫给使,宽浙郡积逋,命省部议优恤。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有《平园集》。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
注:①践祚:即位,登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缴驳不辟权幸辟:避开
B.朕知卿举职举职:尽职
C.自章、蔡沮士气沮:沮丧
D.逐人才,流弊至今流弊:相沿而成的弊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 /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
B.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必大至丰城称疾而归 /(亚父)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能直接表明周必大不善逢迎,刚正不阿的选项是(?)
①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②必大与金安节不书黄?③金索讲和时旧礼,必大条奏,请正敌国之名,金为之屈?④审尔,则是臣不以事太上者事陛下?⑤贵戚预政,公私两失,臣不敢具草?⑥后必大三请辞,以此名益重?⑦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⑧上日御球场,必大直谏之。
A.②⑤⑦⑧
B.①②③⑦
C.②③⑤⑦
D.④⑥⑦⑧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C(沮:使……沮丧,挫伤。)
小题2:D(就,连词,表顺承;A. 作为,动词/替,给,介词:B. 用,介词/因为,介词;C. 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小题3:A(①是说周必大的策写得好;③是说外交应付自如;④是周必大对皇帝的讽刺;⑥是说皇帝器重周必大)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3个小题,首先要理解“不善逢迎,刚正不阿”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周必大的行为,却不能体现 “不善逢迎,刚正不阿”。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玉露凋伤(草木凋落伤害)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萧瑟阴森)
B.一去紫台连朔漠,(大漠)画图省(曾经)识春风面。
C.渚(水中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下。
D.艰难苦恨(极为怨恨。苦,极)繁霜鬓,潦倒(衰颓,失意)新停浊酒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有关《论语》与《孟子》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小题1: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2分)
?
小题2: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如何正确看待两个人的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两句话都讲到诚实守信的问题,肯定了“信”这一立身处事的原则。
小题2:(2).(4分)看上去矛盾,但这种矛盾恰恰体现了原则与变通二者的对立统一。(1分)在孔子看来,信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1分)而在孟子看来,信又不能拘泥于小节小信,应该以义来进行调节变通。(1分)两人的观点表明: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则来进行变通;要在原则问题上讲信用,不要拘泥于小节上的一成不变。(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第一段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第二段中“大人者,言不必信”可知强调的都是诚信问题。
小题2: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强调了做大事合乎道义就可。两者观点看似矛盾,实质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
参考译文:(1)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2)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