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三)
2017-08-08 03:18: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此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 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陷君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便损众美——美:美丽 B、陷君大恶——陷:使……陷入 C、言其阿党亲戚——阿:偏袒 D、君受显号——显:荣耀的 2、下列各项中划线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岂以此小事——挟飞仙以遨游 B、独有其名——其孰能讥之乎? C、我必不忘社稷之计——及其所之既倦 D、乃言者不直——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言其阿党亲戚 B、本自无教训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相与枕藉乎舟中 4、对于“因何不留形迹”,魏征指出“此言大不是”,唐太宗也认为“实大不是”,为什么? 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使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 B、因为它客观上助长了小人诬害忠良的嚣张气焰。 C、因为它只能造成大臣们谨小慎微,不顾国家大计,这于治国无补。 D、因为既已查明告发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就不应再文过饰非。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究告发魏征庇护亲戚一案,但告发者却不敢直言,温认为魏征对此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B、温彦博认为魏征虽公正无私,但他平日言行不注意检点,而给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因此而劝戒魏征今后要多加注意。 C、魏征不同意太宗对他的指责,认为如果君臣上下因怕授人以口实慎微,那么国家的前途将是危险的,既然以身许国,就应该直言而无所欺瞒。 D、唐太宗被魏征忠良之分的直谏所感动,当面表示,您只要不违背今日言,我一定不忘社稷永存的大计,并赏赐了他。 6、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1)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叹:感慨。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景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辅佐的人。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怠:懈怠,松懈。 非常之观——非常:不寻常。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对。 于人为可讥——于:在。 2.下列加粗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吾其还也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均不同 D.①②③④均相同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①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小题1:根据①②选段,概括孔子的义利观。(2分) 答: 小题2:结合③选段,简析孟子反对“后义而先利”的原因,并谈谈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4分) 答:
4、阅读题 课外阅读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拜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阳都尉。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同“侥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邀功以负国也。” 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 (《三国志·吴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 辟:征召 B.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赍:通“资”,钱财 C.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阴:暗中 D.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 寝:息止,搁置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依琮居者以百数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后言次及之,琮对曰 D.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所获何可多致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琮从桂阳运几千斛大米到吴地做买卖,当看到吴地粮荒危急时,就把大米救济当地士人;回桂阳后他又倾其所有,救济几百个逃难的中州士人。
B.全琮在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袭击作干扰时,按兵不动,伺候吕范,一刻没有休息,等几千魏军出现在长江中心时,才出击攻打,大获全胜。
C.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老百姓全都逃散了,许多将领要分兵抓捕百姓,全琮认为这一举动有得有失,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D.全琮认为珠崖夷州等地水土潮湿有瘴气,人们到那里会得疾病,军队不可前往。孙权不听他的话,结果出兵一年后,十分之八九的士兵得病而死。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共8分)
⑴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4分)
⑵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吴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
B.期山东为三处。
C.几何不从汝而也。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小题2:下列加点字中词性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见其难为②视为止,行为迟
B.①汉军乃觉之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①盘盘焉,囷囷焉②得养生焉
D.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今卒困于此。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C.赵尝五战于秦。
D.不忍杀之,以赐公。
小题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所遇到的对手都被我击破了,所打击的敌人都臣服了。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因为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燕赵两国的君王,才开始有谋略。
小题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况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一路逃亡,又被农夫所骗误入沼泽,逃到东城县,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B.东城快战中,项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主要表现他知耻重义。
C.文段(二)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D.文段(二)依次从齐燕赵三国分析各自灭亡的原因之后,进一步从反面作假设推论,以证明确实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7:下列各句中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官传序》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是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全文以“呜呼”起笔,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
B.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项羽之死》中对项羽的写法是通过三个连续事件集中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C.《六国论》首段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论古讽今,现实针对性很强。
D.《阿房宫赋》一文文采焕然,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宫中歌舞的感受使用白描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