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8 20:50: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①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立报可。是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②。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
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福王陵墓,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俸。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景泰五年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
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綦:通“极”。②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用:因,由
B.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黜:罢免
C.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趣:奔赴
D.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延:宴请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奏福王陵墓,为豪民侵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贤以輗对,且称其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此中有赃物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轩輗刚正严厉,在浙江整顿军队时,弹劾不称职的官员四十多人,后来主持南院事务,又考核罢免不称职的御史好几个。
B.轩輗清廉俭朴,平日常吃粗食,在浙江廉使任职期满回朝时,行李只有一只竹箱,为此还受到皇上的称赞。
C.轩輗为官清廉,与耿九畴齐名,在年老辞官后,皇上曾听从李贤的建议,重新起用他担任南京督管储粮的官员。
D.轩輗性情孤傲,拒不与人交往,有时甚至不与同僚说一句话,同僚们也常常躲避他,不愿意与他相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3分)
?
(2)诏戍豪民于边,停琳俸。(3分)
?
(3)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趣:读cù,催促)
小题2:A(“为”均为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小题3:C(不是“年老辞官后”而是“引疾乞归”后)
小题4:(1)倘或他备办了鸡肉和黄米饭,那么人们就感到惊讶,认为这很奇怪。
(2)皇上下诏,把(侵夺陵墓的)豪强之民发配戍边,并停发王琳等人的官俸。
(3)(天顺)八年的夏天,因为年老请求告老还乡,不待回复,径自回家。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轩輗,字惟行,是鹿邑人。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授行人司(明代设行人司,设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等事)副职。宣德六年(1431年),因被举荐,改任御史。巡行福建,除恶惩奸,风度神采十分严厉。
正统元年,到浙江整顿军队,弹劾四十多位不称职的官员。正统五年,进言说:“祖宗设置御史官,职位极为重要。如今朝廷内外各个衙门有事,大多擅自指派御史,这不符合制度,请禁止这种做法。”立刻答复准奏。这一年,他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按察使。以前的按察使挥霍无度,轩輗大力纠正这种不良风气。无论寒暑,总穿一件青布袍,几乎打满补丁。平时 常常只吃蔬菜粗食,妻子亲自操持家务。他和僚属约定:“每三天,拿出俸禄买肉,不能超过一斤。”僚属大多不能忍受。老朋友来访,饭食也只有一盘。倘或他备办了鸡肉和黄米饭,那么人们就感到惊讶,认为这很奇怪。
会稽人赵伯泰是宋代皇室后裔,上奏朝廷,说南宋福王的陵墓都被豪强百姓侵夺。御史王琳认为,福王投降了元朝,到了北方,山阴怎么会有他的陵墓呢?伯泰不服,重又上诉。皇上命令轩輗再审查此案。轩輗说:“福王在山阴的陵墓大概只是衣冠冢,伯泰所言并非捏造事实。”皇上下诏,把(侵夺陵墓的)豪强之民发配戍边,并停发王琳等人的官俸。 十三年,轩輗上奏四件事,都切中时弊,皇上全都听从了他的意见。景泰五年又改任左副都御史,掌管南院事务,考核罢 黜了不称职的御史好几个人。
天顺元年二月,召回朝廷,授刑部尚书之职。几个月以后,托病辞官,乞求回乡。皇上召见他,问道:“先前的浙江廉使任职期满回朝,行李只有一只竹箱,就是你吗?”轩輗磕头谢恩。皇上赏赐白金以示慰问,并送他回乡。第二年,南京督管粮食储备的衙门缺少官员,皇上问李贤,大臣中谁曾担任过这个官职,李贤回答说轩輗曾经担任此职,并且称赞他廉洁。皇上于是命轩輗以左都御史的身份前去赴任。(天顺)八年的夏天,因为年老请求告老还乡,不待回复,径自回家。到家之后,催促家人为他准备沐浴,打个哈欠、伸伸腰,就去世了。
轩輗为人孤傲独立,对人无论贤与不贤,都拒不与他们交往。他做按察使时,曾经在同僚家饮酒,回家后摸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面有赃物啊。”在南都任职时,都御史张纯摆酒请客,轩輗厌恶他的骄奢铺张,不去赴宴;张纯撤下菜肴送给他,他也不接受。逢年过节到礼部上表庆贺,总是屏退别人,独居一室,撤去蜡烛,正襟危坐,事毕之后直接回家,不和同僚说一句话。同僚听说他来,也立刻躲开,不愿与他相处。但是他以清正的操守闻名天下,与耿九畴齐名。人们谈及廉吏,必定说起轩輗、耿九畴。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敌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①,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雩②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之以则凶——乱:指非礼义
B.寒暑未而疾——薄:迫近,侵袭
C.隆礼尊贤而——王:称王
D.以之也——文:文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韵一组是(   )
A.应以治则吉——故水旱不能使
B.殃祸与治世异——骊山北构西折
C.强本而节用,天不能贫——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拒秦
D.应之治则吉——而吾捕蛇独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与人事无关,人类能够认识并利用自然来为自己造福。
B.自然界怪异现象经常发生,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怪异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危害。
C.卜筮在君子看来虽有天意,只起一种文饰作用,可普通百姓却认为这是神灵存在的具体表现。
D.夏禹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桀却把国家搞乱,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①,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中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绳墨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庄子?马蹄》)
[注]①埴:粘土。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中绳。(3分)
②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4分)
(2)庄子在文中以“伯乐善治马”和“陶、匠善治埴、木”为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1)①我善于整治木材,我制作的木器,弯的部分就象圆规画过的一样,直的部分就象用墨线量过的一样。
(2)可是,人们世世代代都在说:“伯乐善于驯马,陶工善于整治粘土,木工善于整治木材。”这也是那些治理天下的人们的过失啊。
(2)寄喻一切从政者治理天下的规矩和办法,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自然和本性。


本题解析:译文:马,它的蹄可以践踏霜雪;它的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喝水,奋蹄跳跃,这是马的天性。即使有高堂大殿,对于马来说没有什么用。等到出了个伯乐,他说:“我善于驯马。”于是,他给马用烙铁烫毛,剪毛,削蹄,打烙印,戴马笼头,扎马缰绳,接着再编进马厩,如此这般,马就给他折腾死十分之二三了;饿了不让吃,渴了不让喝,还得让马这样奔,那样跑;一会儿这样整,一会儿那样治;前面有马嚼、装饰品之类的约束,后面还有皮鞭之类的威吓,这样一来,马就给他整死一多半了。陶工说:“我善于整治粘土,我制作的陶器,圆的就象用圆规画过的一样,方的就象用曲尺量过的一样。”木工说:“我善于整治木材,我制作的木器,弯的部分就象圆规画过的一样,直的部分就象用墨线量过的一样。”陶土和木材的本性,难道是要去迎合圆规、曲尺和墨线的吗?可是,人们世世代代都在说:“伯乐善于驯马,陶工善于整治粘土,木工善于整治木材。”这也是那些治理天下的人们的过失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山 魈①
[南朝·齐]祖冲之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②中作蟹簖③。旦往视之,见一材头④,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倅动,转顾,见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日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选自《述异记》)
【注】 ①山魈(xiāo):一种猿猴。②穷渎(dú):小沟渠。③簖(duàn):插在沟渠中用来拦捕鱼蟹的竹围栏。④材头:木头,木材。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材头变成一物向:原先
B.日实入水破君蟹簖比:最近
C.此物转请乞放顿:顿时
D.家转近去:距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山魈奸诈的一组是(3分)(?)
①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②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③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
④我乃山神,当相佑助?⑤频问不已,王遂不答?⑥后寂然无复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魈为了偷吃河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变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是上游冲下来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于蟹全部逃走了的假象,以此来捉弄王某。
B.开始王某不以为意,后来有所察觉,最后开始怀疑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反复撞入蟹簖中呢?于是,他把木材带回家准备烧掉,这样一来,山魈弄巧成拙,现出了原形。
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来恐吓王某,接着以佑助其捕蟹来诱骗王某,最后频频问王某的姓名想设计加害王某,幸亏王某知道山魈的鬼蜮伎俩,最终将它烧成灰烬。
D.文中的山魈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还要欺骗愚弄、甚至设计陷害他人,但恶有恶报,山魈被王某积火焚烧,“后寂然无复异”,曲折地表达了人们除恶务尽的愿望。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3分)
(2)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3分)
(3)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第二天再去看,见那块木头又在围栏中,蟹簖又像先前那样给撞坏了。(得分点:“明”,第二天,1分;“败”,破裂,1分;大意正确1分)
(2)就把木头装进蟹笼里,绑在扁担头上回家,说:“到家我就用斧子把你劈开,烧掉。”(得分点:“内”,通“纳”,1分;“斧”,名词作状语,用斧子,1分;大意正确1分)
(3)把笼子打开放了我吧,我就是山神,你放了我,我能帮助你,让你的蟹簖完好无损,每次都装满螃蟹。(得分点:相,你,偏指一方,1分;“全”,使……完好,1分;大意正确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顿,顿首,磕头。这是我们常见常用的,不应该错。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核对各选支的用意,①制造假象。②设计中伤。③黔驴技穷,见其绝望。④利诱王某。⑤重在写王某能识破其伎俩。⑥灰飞烟灭,被消灭。排除就容易了
小题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来恐吓王某”此说有误,山魈现出原形是情非得已,主要是为了寻求逃脱。
小题4:翻译句子要熟读原文要求翻译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来翻译,翻译时要抓住重点的词,尽量要直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得分点:“内”,通“纳”;“斧”,名词作状语,用斧子;相,你,偏指一方;“全”,使……完好,这些要特别注意。
【文言文参考译文】
南宋元嘉初年时,有个姓王的富阳人在小河里插了竹簖抓蟹。第二天去看,发现一个二尺来长的木头在蟹簖中,蟹簖断裂,螃蟹都跑光了。王某就修好蟹簖,把那块木头取出来扔到河岸上。第二天再去看,见那块木头又在围栏中,蟹簖又像先前那样给撞坏了。王某就又修好蟹簖,取出木头,第二天早晨再去看,看见的竟然跟前两天的一模一样。王某开始怀疑那块木头是什么妖物,就把木头装进蟹笼里,绑在扁担头上回家,说:“到家我就用斧子把你劈开,烧掉。”
离家还有三里地时,听见蟹笼子里沙沙有声,回头一看,原先的木头变成了个怪物,人脸猴身,只有一只手一只脚。怪物对王某说:“我天性爱吃螃蟹,最近几天我下水弄坏了你的蟹簖,实在太对不起你了,希望你能原谅我。把笼子打开放了我吧,我就是山神,你放了我,我能帮助你,让你的蟹簖完好无损,每次都装满螃蟹。”王某说:“你祸害了我,前后不止一次,自己罪该一死!”那妖物转而磕头,请求放掉它,王某回头看它,不作应答。怪物说:“你姓什么叫什么,我想知道。”怪物问个不停,王某就是不应答。离家越来越近了,怪物说:“既不放我,又不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还有什么办法呢,只有等死了。”王某到家以后,立刻堆积柴草点起火来焚烧木头。烧了之后,静静的,再也没有发生什么异常的事。
原来那个怪物就是民间所说的“山魈”。传说:山魈如果知道了人的姓名,就会伤害那个人,所以那怪物再三问王某的姓名,正是想害了他以逃脱自身。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以为流曲水(酒杯)
  放浪形骸之外(放任不羁)
B.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
  虽舍万殊,静噪不同(同“取”,取舍)
C.其次不理色(使……受辱)  
  绛侯诛诸吕,权五伯(倾斜于)
D.今已亭亭如矣(伞) 
  何故深思高举(高高举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