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21:00: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4分)
(2)本词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①不能换成“见”。(1分)因为“惊”字与首旬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②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往昔置换了对比现实之悲哀(2分),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1分)


本题解析: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天涯海角悲凉地——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元宵,只能令人心酸。下片紧接上片的思路: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这就是变乱前“全盛时”的情形。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连结全词的关键:从幻梦中醒来,在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请根据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
  一叶扁舟中,酒醒之后,词人神情落魄。习习晨风,寒意逼人,岸边杨柳低垂,天边斜挂着一钩残月。此情此景,让人更觉凄凉孤独。(不设统一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九日,重阳日。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没有什么用处。
小题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品格形象。(2分)
?
小题2:本诗用了哪些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分析其中一种手法的作用。(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不求高位、不慕功名的高士(洁士)形象。
小题2:主要用了对比、拟人手法。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本题解析:
小题1:由最后一句“由来不羡瓦松高”可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小题2:“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入关
[梁]吴均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①,夜赴交河②城。
马头要③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注】①汉代张骞,以功封博望侯,后人称之张博望。②“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③“要”,同“邀”,此处意为拦截。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场景?“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是如何以人写景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写了边塞军情紧急,形势十分严峻,充满了危险气氛的忙乱景象,勇士出场,连夜奉命奔赴沙场的场景。“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两句以奇妙的想象,描写了勇士身佩宝剑,扬鞭策马,驰赴疆场的飒爽英姿,宝剑上的珠玉流光闪烁,犹如天上的流星划过边塞,美丽而壮观。这两句以人写景,又表现出人之英雄。
2.这首诗开篇渲染战争气氛,烘托人物的出场,中间衬之以人写景,结尾以自白抒发情感,体现了人物为国捐躯的无私胸怀,进一步点明主题,风格清俊雄健而朴实。给唐代边塞诗以启发和借鉴,唐代边塞诗继承了这种以昔日汉帝国的天下一统、声威显赫为荣耀的情怀。高适《燕歌行》中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即是。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情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题型》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