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8 21:00: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意思对即可)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汉城子
苏拭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出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惰,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蜂青。
1、对这首词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全词来看,“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既是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笑蓉比喻弹筝女子的美丽。  B、“如有意,慕娉婷”的意思是说如果白鹭有意的话,也可以来欣赏这优美婉转的乐曲。
C、“忽闻江上弄哀筝”一句中的“弄”字意为“弹奏”,“哀”字写出了弹筝女弹奏的乐曲总的旋律特点。
D、“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是说乐曲哀伤,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动容,人们仿佛见到湘水女神在弹奏。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全词来看,词的前三句以湖光山色作为弹筝女子的背景画面,使人物与景色相映,乐音与山水相融,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B、“人不见,数峰青”两句,是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来,作者化用自然、贴切,意象动人,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C、词的上阕,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对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词的下阕,作者通过描绘乐音,抒发了惆怅感伤的情怀。  
D、这首词巧用典故,善用比喻;语言清新,首尾呼应,状景与抒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读来余味无穷。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6分)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小题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2分)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半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2分)
【小题2】锦里先生是一位安贫乐道(满足于田园生活)、诚恳热情的隐士。(2分)他“园收芋粟”,居家江村,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1分)“惯看宾客”说明迎客频繁,“月色相送”说明待客真诚,从中可见其人的诚恳和热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景物或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由“乌角巾”“园收芋栗”“鸟雀驯”可知,这是一个山庄;“惯看宾客”表明作者是一位访客,由此可得出前半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白沙翠竹江村暮”“月色新”“相送”展现出来的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描写、侧面描写及评价性的语句分析,有时,人物形象也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惯看宾客儿童喜”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得食阶除鸟雀驯”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表现出气氛是和谐、宁静的,表现了锦里先生的安贫乐道精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小题1:“寒山转苍翠”中“转”字在写景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2:本诗写景有何特点?请简析。(4分)
小题3:诗的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转”写出了山的颜色渐变的动态。 (2分)
小题1:①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如,首联写山中秋
景,山色是渐变的,水是流动的,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副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②选取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如首颔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景物,描绘了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③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小题1:尾联用典。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生动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以陶渊明自况,表明自己忘怀得失,诗酒自娱,以及对裴迪的由衷好感和欢迎。尾联中的“复”表明又一次遇到裴迪,“狂歌”表现了诗人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生活的闲适快乐。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炼字。
小题1:诗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多为借景抒情,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怀。
小题1:考查是的写作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节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对此节诗采用的手法,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铺陈和排比
D.赋、比、兴
2.“事事四五通”的原因,下面哪项不正确(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光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但心烦意乱,不得不重来几遍。
3.作者对这段着力描写的目的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哀怨。
B.表明刘兰芝对封建势力不甘示弱,有意在焦母面前示威。
C.表明刘兰芝有意修饰,怕回到娘家受世人歧视。
D.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参考答案:1.D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题型》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