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
(2)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干”译作“才干,才能”常见,也符合这里的语境,“以治干称”意谓“凭着治理方面的才能被人们称道”。B项,“躬”译作“亲自”常见(“亮躬耕垄田”,“事必躬亲”),也合乎这里的语境。C项,“宾”译作“宾服,归顺”常见,也符合这里的语境,“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意谓“蛮夷不来归顺,是因为对待他们失去礼节罢了”。D项,“布”确可有“宣告”之意,但不合这里的语境。“恩惠之化”意谓“恩惠的教化”,“布”是其谓语动词,意思应是“施行,实施”。
小题1:①是说任二郡太守的孙谦不接受蛮夷馈赠的金宝,②是说身为太守的孙谦把自己超出吏民的那部分俸禄全减掉,④是说孙谦每次离任都没有私宅。①②④皆合题意。③是说孙谦为政尚简,不苛烦,监狱里没有犯人,⑤是说孙谦年老了仍努力为政,⑥是说孙谦日常生活(不是“为政”)朴素。③⑤⑥均非“为政清廉”,应排除。
小题1:“而弗复任焉”是“但不再重用他”,与“被迫放弃这一想法”意思不同。
小题1: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嘉”(赞赏)、“清洁”(清正廉洁)、“礼异”(以礼相待,以……为异)、“焉”(对他)。第二句重点词语是“行乞”(乞讨)、“疾笃”(病重)、“舆送”(用推车送到)、“舍”(家)、“厅事”(厅堂)。
【参考译文】
孙谦,宇长逊,是东莞莒县人。他自小就被亲戚赵伯符所赏识,在他十七岁时,赵伯符出任豫州刺史,委任他为左军行参军,他以处理事务得当见称。他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就暂时寄居在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乡里父老都称赞他敦厚和睦。宋江夏王刘义恭听说后,任用他为行参军,以后,孙谦又连续在大司马、太宰二府中任僚佐。他又出任句容令,清廉谨慎,博闻强记,县里百姓把他称为神明。?
宋明帝秦始初,他事奉建安王刘休仁,刘休仁任用他为司徒参军,并向宋明帝提到他。明帝提升他为明威将军、巴东与建平二郡大守。这二郡在长江三峡地区,主要居住着蛮、擦等少数民族,地方官一直是以武力来进行镇压。孙谦将要上任,明帝命令他召募一千去节制,不必麻烦役使兵车,以耗费国家资财。”他坚决推辞不受。到郡后,他广施恩惠,推行教化,蛮人与撩人十分感动,争相献上黄金与珍宝,孙谦加以抚慰劝喻,让他们回去安居乐业,所献的东西一无所受。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孙谦也都将他们释放回家。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部分,他都免除不收。在他治理下,郡中安定,他的威信大增。他在任三年,被征召入朝为抚军将军中兵参军。
宋后废帝元徽初,他被任命为梁州刺史,他推辞没有赴职,又被任命为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刘景素将要举兵^造**,顾虑孙谦为人刚强正直,先找借口派他出使到京都,然后再起兵作乱。刘景素被杀后,孙谦迁任左军将军。?
齐高帝建元初,他担任宁朔将军、钱唐令,他以简便的方法处理烦杂的事务,以至狱中没有等待判决的囚犯。到他离职时,百姓以他在职时不受百姓的礼物,装载嫌帛等物追着要送给他,但他一无所受。每次离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宅,就借官府空着的车棚居住。齐武帝永明初,他出任冠军将军长史、江夏太守,由于在被接替时擅自离开江夏郡,被关押到尚方中,不久,被赦免为中散大夫。齐明帝在密谋废立时,想用孙谦为亲信。以他兼卫尉,给他甲士百人,他不愿参预宗室内乱,就擅自遣散甲士,明帝虽然没有怪罪他,但不再重用他。
梁武帝天监六年,孙谦出任辅国将军、零陵太守,虽然年龄已衰老,但他还是勉力处理政务,官吏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起先,郡中经常有老虎伤人,他来到后,遂不见老虎的痕迹。到他离职的那天夜里,老虎又出来伤害居民。孙谦担任郡县官时,经常勤于劝说百姓进行耕作养蚕,务于使地尽其利,因此,收入常比邻境为多。天监九年,因他年老,征召为光禄大夫。入朝后,梁武帝赞赏他的清白廉洁,对他十分礼遇。每次朝见时,孙谦还请求担任繁重的职务以效力,梁武帝笑着说:“朕使用卿的智慧,而不再使用卿的气力。”天监十四年,梁武帝下诏说:“光禄大夫孙谦。清廉谨慎,名声卓著,始终不怠,是高年老臣,应加以优待。可给他亲信二十人,并允许在入朝时由专人加以搀扶。”?
孙谦自少至老,历任二县、五郡的长官,所到之处,廉洁奉公。他生活俭素,床边使用苇或竹编的粗席作屏风,冬天则使用布被与莞草编制的席子。夏天没有蚊帐,但晚上睡觉却没有蚊虫来骚扰,别人都很惊奇。他年过九十,但身体强壮,与五十岁的人相仿,每次朝会,他都比众人先到公门。他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作的超过一般人很多。他的从兄孙灵庆曾在他家养病,他外出前及归来后都要去探问孙灵庆的起居情况。一次,孙灵庆说:“先前喝的水冷热不调,现在还口渴。”孙谦退出后,便将妻子送回娘家。彭城人刘融乞讨要饭,病重后无处收留,他的朋友用车把他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以接待刘融。刘融去世后,孙谦又以礼进行殡葬。众人都佩服孙谦的仁义作风。天监十五年,他死于任上,当时已九十二岁。梁武帝下诏赐给钱三万,布五十匹。梁武帝亲自为孙谦举哀,十分悲痛可惜。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兵不利/士:士兵
B.不能独完/独:保全
C.燕赵之收藏/收藏: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D.矗不知几千万落/落:座,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东武赵明诚德甫,清宪丞相中子也,著《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易安居士李清照,平生与之同志,赵没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比获见元稿于王顺伯,因为撮述大概云:“予以建中辛巳归赵氏,时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贫俭,德甫在太学,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市碑文果实归。后从宦,便有穷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买名人书画、古奇器。有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留宿,计无所得,卷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及连守两郡,竭俸入以事铅札。每获一书,即日勘校装缉;得名画彝器,亦摩玩舒卷,摘指疵病。故纸札精致,字画全整,冠于诸家。凡书史百家字不损缺者,辄市之储作副本。靖康丙午,德甫守淄川,闻虏犯京师,盈箱溢箧,知其必不为己物。建元丁未,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印本重大者,已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所载尚十五车,连舻渡淮、江。其青州故第所锁十间屋,期以明年具舟载之,又化为煨烬。
己酉岁六月,德甫驻家池阳,独赴行都,自岸上望舟中告别。予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衾,次书册,次卷轴,次古器。独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径驰马去。秋八月,德甫以病不起。所谓连舻渡江者,又散为云烟矣!独余轻小卷轴,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鼎鼐十数,及南唐书数箧,偶在卧内,岿然独存。上江既不可往,寄物于嵊县。庚戌春,官军收叛卒,悉取去,入故李将军家。岿然者十失五六,犹有五七箱。挈家寓越城,一夕为盗穴壁,负五箱去,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仅存不成部帙残书策数种。
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德甫在东莱静治堂。今手泽如新,墓木已拱!乃知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亦理之常,又胡足道?所以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时绍兴四年也,易安年五十二矣,自叙如此。予读其文而悲之,为识于是书。(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以建中辛巳归赵氏——归:出嫁
B.质衣取半千钱——质:卖掉
C.市碑文果实归——市:购买
D.字画全整,冠于诸家——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此序不见取 人非生而知之者
B.所谓连舻渡江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
C.知其必不为己物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D.因忆德甫在东莱静治堂 相如因持璧却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赵明诚夫妇收藏文物时历经艰辛的一项是(? )
①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②已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
③独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
④上江既不可往,寄物于嵊县
⑤仅存不成部帙残书策数种
⑥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明诚与李清照志同道合,对文物十分痴迷。明诚去世后,在龙舒郡库出版的《金石录》中,没有收录李清照为《金石录》写的后序。
B.在赵明诚做官前,家庭经济收入有限,无钱买价格高昂的文物;直到赵明诚做官后,才有能力购买,但仍然没有足够的钱买到《牡丹图》。
C.在外敌入侵、社会动荡时期,赵明诚与李清照被迫丢掉许多心爱的文物,就连放在卧室内的文物也大部分让窃贼偷走了。
D.李清照在五十二岁时写了自己和赵明诚收藏文物的前后过程,洪迈读后十分感伤,于是在书中收录了这篇后序。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知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亦理之常,又胡足道?所以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A
4.C
5.(1)我的心情很不好(或“很差”),就大声问他:“如果听说城池有紧急情况(或“将被敌人攻占”),我该怎么办呢?”
(2)于是才知道有有就一定有无,有相聚必定有离散,这也是寻常的道理,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我之所以记录下收藏文物的起始过程,是想要让后世爱好文物、兴趣广博雅致的人引以为戒。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雨骤至骤,突然
B.天高日晶晶:亮
C.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D.亦何恨乎秋声恨:遗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草拂之而色变危而不持
B.忧其智之所不能邻国之民不加少
C.奈何以非金石之质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D.黟然黑者为星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小题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春生秋实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去今之墓而葬焉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作者借助想象和比喻等手法,把无形无色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感到秋声盈耳;接着从虚到实,分别描写了“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来烘托“秋声”的特殊情调。
B.本文采用对话体来写,其实也是便于抒发作者对秋声和人生的独特的感受。童子的单纯和无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主人秋思的纷繁复杂。
C.文章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天象、训诂等方面对秋作了独特的思考,让读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秋背后的深层的文化意蕴。
D.作者将无情的草木和有灵的人类作对比,其实是为了体现出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得多的主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历宦海沉浮的作者所产生的一种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这就叫做天地的尊严正义之气,常常把肃杀当作心性(也可能译为“常常显示出肃杀的心性”(3分,注意“是”“义气”“心”等词语的翻译)
(2)许多忧愁触动他的心,无数事情使他的形体劳累。内心有所触动,一定会损耗他的精神。(3分,注意“劳”“中”“摇”等词语的翻译)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杯水车薪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孟子?告子上》)
解释:胜(?)?犹(?)?以(?)?械(?)
译文:
?
?
参考答案: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但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火一样;灭不了,没说是水不能够灭火。”
本题解析:
见译文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