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8 21:30: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钱钟书
(1)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2)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
  (3)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
(4)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人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
  (5)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
(6)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
小题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春天和窗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综观全文,窗的作用有哪些?请概括。(4分)
小题3:本文题为“窗”,但讲窗的时候,总会先说“门”。文中“门”和“窗”构成了哪几层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作者借“窗”,从哪几个层面阐发哲理?试探究之。(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开头由赏春而引出下文对窗的意义的阐发;(1分)结尾承接上文所讲关窗的需要,点出关窗的原因之一是春天仍有残冷。(1分)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整一。(2分)
小题1:在屋内即可享有、驯服自然,(2分,享有、驯服各1分)在关了门情况下也可以生活,(1分)让外面的人也能揣摩屋主的意思。(1分)
小题1:通过对比,突出窗的独特意义;(2分)通过比较,点明窗在人类生活中的更高阶段;(2分)通过类比,阐述窗对驯服自然的作用。(2分)
小题1: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的生活历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人私生活保障的需要。(写满三点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春天和窗的关系,作用就是首尾呼应,但意义不同。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此处考查对比和类比的概括,对比,突出窗的独特意义;类比,阐述窗对驯服自然的作用。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3D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阿凡达》采用3D技术,将电影屏幕变成了一个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门。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 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 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先,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如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盼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年,Dolby公司开发出一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郜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c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3D电影技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这些是3D电影技术运用的效果。
B.作为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光分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然后通过大脑处理成立体视觉。
C.传统的光分技术对观众的坐姿要求很高,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让观众能够像欣赏普通电影一样自由的欣赏3D电影。
D.色分技术在近几年获得突破,Dolby 3D系统完全解决了传统色分技术翁易引起视觉疲劳的问题,并让放映3D电影变得更加容易。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摄像机和观众使用的偏振片、滤光片,甚至两台摄像机之间的距离与人眼间的距离都必须相同。
B.在欣赏采用色分技术的3D电影时,观众需要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红绿蓝三原色光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
C.现在的3D电影拍摄基本都采用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主动式3D电影技术已经进入实际运用,但目前成本较高。
D.电影银幕的巨型化超大化,使观众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是3D电影技术发展的又一巨大变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3D电影可以说是由拍摄者和观众共同完成的,3D电影技术固然必不可少,我们的大脑也功不可没。
B.《阿凡达》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采用了当下最先进的电影技术Dolhy 3D+IMAX。
C.光分技术、色分技术都曾经在3D电影拍摄时占主流,但将来这两种技术都可能被别的技术所替代。
D.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影越来越高的要求反过来叉推动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解决了”错,原文说“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
小题2:A“必须相同”错,距离“差不多”即可;B说的是“Dollby 3D系统,而不是所有的色分技术电影;”D“电影银幕的巨型化超大化”并不是3D电影技术。
小题3:“最重要的原因”文中没有依据。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丰田管理赢在哪里
前不久,我随一个考察团去日本学习丰田的管理方式。
不去现场不知道,丰田生产出世界一流汽车的厂房和设备,许多都是不入流的。车间里连一台电脑都看不见,到处是原生态的“看板”。
同行的久立集团董事长周志江,问讲课的日本老师:“普通的日本一线员工,跟高管的收入差距有多少?”他得到的回答是,一线员工与工长、科长的收入相差两倍左右,与董事、工厂总经理的差距最多不超过3倍,一线员工与公司最高级别的董事副社长、总裁、专务等的收入差距在7倍左右。
老师列出一个大致的数据:一线员工:400万日元-700万日元;
工长、课长:1600万日元左右。
各部的部长:2500万日元左右。
副社长总监:5000万日元左右。
周志江很惊讶:“我们的收入差距都是几十倍上百倍呀。”老师说:“这是你们从美国搬用的做法。这是美国公司的问题,也是中国公司的问题。
到丰田公司考察的人很多,可是知道今天,能够照搬成功的案例很少。为什么?2002年,由天津丰田和长春一汽合资重组,“天津一汽丰田”成立,采取的关键措施有两条:一是从零开始,全部招聘新员工;二是从日本派出“豪华”专家团,从初期的50名,到顶峰时的260名,一对一进行集中灌输。
中国企业界的管理理念,与强调“权利与利益”的美国管理更为亲近。美国式管理骨子里面是精英文化,管理者是上智,员工是下愚。高管可以拿到比一线员工高几百倍、几千倍的薪酬。而员工还要接受随时的裁员,以承担高管决策失误的风险 。
或许美式管理强调企业领导的个人英雄主义,最适合中国公司权力人物的心态,借鉴的比例也很多。这种美式管理,很容易为中国公司权势人物的圣经。美国高管的高额年薪,更是受人追捧。有的中国公司还没有搞出点名堂,甚至公司严重亏损,公司高管的年薪都高达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好,就更不得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一年下来,仅奖金一项就高达一亿元人民币。丰田方式的落地核心是“造人”。丰田管理之父大野耐一说:“能后扳手指头从1数到10的人,就可以上岗。”丰田方式,是管理的一种简单回归,回归到激发一线工人的创造力、相应地,薪酬也向一线工人倾斜。
日本老师的话,震撼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界对从美国移植过来的一大堆东西可能需要重新反想。
(选自《特别关注》2008年第11期,有改动)
1.文中第四段详细列出丰田内部各种工种收入数据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2.从文中内容看,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在哪里?
3.读完全文,你认为丰田管理赢在哪里?


参考答案:1、是为了具体说明在丰田公司内部一线普通工人的收入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并不太大。
2、①简单移植美国的管理经验,强调领导层的“权利与利益”;②强调企业领导的个人英雄主义;③忽视一线员工的创造性能力。
3、丰田管理赢在“造人”。薪酬向一线工人倾斜,一线员工和管理者薪酬差距不大,旨在激发一线普通员工的创造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解释“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中加粗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真是一番苦旅”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旅途”虽有不同含义,但此处指人生历程。(意对即可)
2.点出苦旅之苦在于精神之苦,即“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意对即可)
3.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拜 谒 高 原
庞天舒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 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小题1:作者在第②段描写自己心目中的高原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第⑥段中作者说:“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请简要概括贯穿作者身心的高原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小题3:作者在末段向我们传达了自己拜谒高原获得的一些独特感受,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获得了哪些感受。(6分)
小题4: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承上启下(1分)。照应第①段“在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证明他对高原并不陌生(1分)。引出后文自己亲眼所见的高原风光,为后文自己拜谒高原所产生的独特感受作铺垫(2分)。
小题1:①无限广袤(“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②纯净诗意(“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③宁静(“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④腾动、有生命力(“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
小题1:①热爱自然(被高原难以言传的美所震撼)(2分);②顽强生命力的启示(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都应顽强向上)(2分);③敬畏自然(“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2分)。
小题1:对比:⑥⑦段高原保持着纯粹自我与内地自然的被摧毁作对比,凸显了高原的生命力。(3分)(“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拟人:“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也传达了自己对高原的向往。(3分)(“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