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题。(6分)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
【小题1】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塑造了一个因军情紧急而驰马疾报的军使形象。(2分)匈奴包围酒泉,军情十分紧急,因大雪封山,烽火不能传递信息,所以军使快马加鞭传递军书。(2分)
【小题2】夸张(1分):走马扬鞭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就一闪而过,写出了军使速度之快。(1分)
对比反衬(1分):关山飞雪,烽火无烟,消息难以传递,现在军书却飞驰而至。(1分)
侧面描写(1分):本诗写的是边塞战事,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选取军使飞马告急这个侧面来写,尽显战事的紧张。(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走马”“扬鞭”表现的是骑马飞奔的情景,“匈奴围酒泉”“军书至”“烽火”这些关键词都表现出军情紧急的情形,“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是军使快马加鞭传递军书的原因。综合起来可得出一个因军情紧急而驰马疾报的军使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要对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大致的了解,然后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很容易得出夸张的手法;“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交代了天气原因导致的消息阻塞,衬托了军书的传递速度快;从题材来看,这首诗是边塞诗,但选取的材料是军使飞马告急,因此这属于侧面描写,来衬托边塞战事发紧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1.B?
2.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小题1: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分)
小题1: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考查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鉴赏以及对作者感情的把握。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小题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小题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需要我们理解诗歌基本意思,然后加以概括。这首诗写的是边塞地区,有雨雪,只能见狐迹、马蹄,说明人烟稀少。“别路”即离开家乡的路。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旗彩”因为天冷冻坏,“鼓声”因为地暗而感觉声音也小了。强调的是天气寒冷。而这里的戍卒自然是面对艰苦的环境更增添思乡之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征戍诗,以边关严寒的背景,写征人怀乡之情。第一句,写出征戍之地的极寒极远。榆溪、陇西递进写来,极状边关遥远,气候迥异于中原。当此秋冬之际,雨雪交加,隔绝河流,加上边地干寒之风,其寒冷可以想象。第二句强调远,写出这是个被生命遗忘的地方,惟有狐兔出没,使落寞、压抑和失落感,油然生于征人心中。第三句承接“雨雪”而来,强调寒。先写天气严寒,把军旗都冻坏了,后写鼓角之声也在沉闷环境的重压下变得低沉了。第四句,描写暮云沉沉,阻断视线,而乡思如水,回望来时别路,曲折绵延而至于事业之外,入于暮霭之中。迢迢万里,何时得归?路极远,足以望眼迷离;归期遥,更使情思凄迷,以凄迷之心观迷离之路,顿生茫茫之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江行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姜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卓越军事才能雨爱国热忱。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却遭受排挤,经常被调来调去,先后担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小题1:这首词蕴含着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这首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何特点?请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叹息, 作者既渴望能如英雄一样建功立业,又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同时,还对自己这样“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被朝廷调来调去的4之行感到失意和无奈。
小题2:这首诗因江行兴感,却没有对江上和岸上的景物作任何具体描绘,而是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的结合,采用了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指点江山、怀古论今,感叹人物命运
人事多乖,抒发胸中的郁闷与不平。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时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要词语作答,注释注意:“经常被调来调去”,表情达意的词语:“长为客”“了无陈迹”“人已去”“叹”“头先白”。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抒情方式的考核,注意结合诗歌分析“直抒胸臆”和“怀古伤今“的手法的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