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属环境描写,对其作用分析最佳的一项是?
[? ]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B.以听众的静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野马也,尘埃也,?。天之苍苍,???
(《庄子·逍遥游》)
(2)?,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3)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4)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5)?,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
(王实甫《长亭送别》)
参考答案:
(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正色耶
(2)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
(3)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4)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恨相见得迟?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本题解析:第1句要注意不要漏掉虚词“之、也”;第2句注意“蜉、蝣、臾”这几个字的字形;第4句注意注意不要漏掉虚词“而”;第5句注意“倩、晖”这两个字的准确记忆。“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小题1: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3分)
小题2: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小题3: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1分)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1分)
小题2:反衬手法,以动衬静,(2分)“泉响”反衬四野的空旷、冷寂,“鸟喧”,反衬夜的静谧。(1分)
小题3: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这是一道意境的题目,意境类题目的答题方式是先描述诗歌的主要意象,然后总结意境特征,最后点明表达的情感,难点是意境的类型和诗人的情感。首先结合题目,注释①和诗歌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寂寞”,可以明确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因被贬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在看意境,此联中的“寒月”“泠泠水声”“疏竹”可以体会到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综合这些可以组织答案。最好的答题模式应为:诗句描述+本联借****意象,描绘了一幅****(意境)地点+时令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本题的答案可以表述为: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本联借助重露、寒月、冷水、疏竹描绘了一幅幽清、冷寂的西园寒夜图,表答了诗人谪居中的孤寂、伤感之情。
小题2:这是一道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方式是先明确手法,然后解释,再说明表达效果。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修辞,一般集中于单句的手法;一种是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联的分析;一种是抒情方式,主要用于整首诗歌。本题是第三联,一般要集中于表现手法的分析(当然不是绝对),由“鸟喧”立刻应该想到“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应该是反衬和动静的综合运用,效果是突出夜晚的静谧。
小题3:这是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题目,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即事咏怀”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几种,本诗主要运用的是“即事咏怀”“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借什么事、什么景表达“寂寞”之情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绿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注】①绿云:代指美人,古人常以美人代指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②谩:简直,真个。
1.这首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下阕假托所思美人之不得相见而抒写内心的愁苦,那么“闲愁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句子作答),由此看来,婉约词和豪放词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是相通的。
参考答案:1.上阕写春花被风吹落,凋零难堪,清阴渐密,春光已逝。为下阕写自己的愁绪难解和理想难以实现作了渲染和
铺垫。(意对即可)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离亭燕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张昪: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③低亚:低垂。
(1)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赏析上阕“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浸”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孤寂之感。(2分)词人倚楼怅望,金陵山水在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想到六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担忧时政的怅惘之情;(1分)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1分)(意思对即可)
或者: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帐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分)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人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慨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1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分) (意思对即可)
(2)“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渗透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