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捣?衣
南朝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它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前一句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后一句想像“游人”所处之境(1分),表达了思妇对滞于风波而行役不归的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
本题解析:“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是实写。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是虚写。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附:全诗鉴赏】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鹧鸪天·时谪黄州?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小题1: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5分)
小题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视觉和嗅觉写景(2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物描绘的有动有静,有色有香(3分)
小题2:拟人,“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2分),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地抚慰中平静旷达(2分),暗示诗人被贬黄州的不平和无奈(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上阕三四两句中,第三句“翻空白鸟时时现”是从视觉写景,第四句“照水红蕖细细香”从嗅觉写景;“白鸟”是动静,“红蕖”是静景,动静结合。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第一问考查修辞手法,“殷勤”三更雨,使用“殷勤”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问中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因为三更雨,让作者得到了一日的凉爽,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地抚慰中平静旷达;从题目中可知,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三更的一场雨让自己暂时得到凉爽,写出了诗人被贬黄州的不平和无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鹊?桥?仙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题: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感慨和悲叹。
本题解析:“半世”、“羁旅”“故山”几个词,结合陆游的身世,我们不难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禹庙:即大禹庙。
小题1:颈联写庙外之景,你认为那两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怎样的精神?赞美英雄,感情基调多是昂扬向上的,但诗人写景却用了“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有人说这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矛盾,你是怎样看待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嘘”字写云雾,在长满青苔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走”字写江涛澎湃,白浪淘沙,滚滚奔流。这大自然的气势磅礴景象衬托出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
小题2: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荒凉意象与全诗情感基调不矛盾: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诗人采用了反衬手法,以冷落荒凉的真实之景,有力地表现了大禹的气魄与功绩。
本题解析:
小题1:先理解颈联的含义,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之声从远处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道向东奔流。然后联系此联所运用的拟人手法理解本题。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但答案不很规范,建议答案按“解词+释句+手法+作用”的格式组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小题2:本题的题目中已经给了考生以很多的提示:主旨是赞美大禹,意象是荒凉的。综合二者即可得知是反衬的手法,然后顺着此思路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是题目中暗示了答题的方向和思路,个人认为此种命题方式不妥,降低了鉴赏的难度,至让学生在不理解诗歌内容的情况下也能按套路答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名句背诵默写
(1)携来百侣曾游,?。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沁园春?长沙》
(2)她飘过,像梦一般地,?。《雨巷》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再别康桥》
(4)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再别康桥》
(5)默写荆轲在易水诀别时慷慨悲歌的歌词:?,?。《荆轲刺秦王》

参考答案:(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挥斥方遒
(2)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3)在我的心头荡漾
(4)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本题解析:不能更换词语,不得出现错别字,注意(1)的“峥嵘”“ 遒”的书写。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