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诗歌鉴赏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⑴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⑵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古代诗歌鉴赏与默写(16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 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 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小题1:本词上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结合词句分析。(3分)?
?
?
小题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1分)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2分)
小题2: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衬情)。(1分)本词上阙通过选用“断虹”、“秋空”、“万里青天”、明月等巨大而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明净、壮阔的仲秋景象,衬托诗人豪迈快意的情怀。(1分)②融情于事。(1分)在下阙,作者叙说自己“家万里”“平生”“江南江北”,自然流露怀才不遇,到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仍然带领年轻人赏月喝酒,“最爱临风笛”,从而先抑后扬,(1分)更突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豪迈乐观情怀。(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以结合注释范翻译诗歌的上阕,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赏析。“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桂影繁茂,谁知道,今与夕是那么的清辉不足?万里的晴天,嫦娥在何处?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寒光零乱,在为谁斟酌这醽醁?开头描写开阔的远景,接着写赏月,嫦娥驾驶玉轮是想象,表现手法为虚实结合(或虚实相生)。
小题2: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接着写赏月。此时的月亮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转而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信笔挥洒,写洒脱不羁的词人,正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这三句是此词最精彩之处。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笛”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最后一笔带到那位善吹笛的孙彦立:“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孙郎感遇知音,喷发奇响,那悠扬的笛声回响不绝。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后面题。
饮酒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束缚。
【小题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概括“青松”的特点。(4分)
【小题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④青松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每点1分 共4分)
【小题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手法1分)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情感2分)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手法1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情感2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首先抓住自然特征:抓住描述性诗句,提炼概括。修饰成分,就直接提取,如“卓然见高枝”写出了青松卓然独立的特点;其他描写就概括,如“凝霜殄异类”一句写出了青松的生命力顽强的特点。“独树众乃奇”写出了青松伟岸挺拔,与众不同的特点。其次发掘人文属性: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情境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来考虑。青松这个意象,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象征着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自然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分析,从描写的景物来看,前六句描写的是青松的生命力顽强,不畏严寒,伟岸挺拔的特点,故这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从后两句的内容及关键词“梦”“何事”可知,作者直抒胸臆,将自己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所束缚的愿望表达的淋漓尽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6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市)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答:?
?
?
参考答案: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本题解析: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点评:鉴赏诗歌中的炼字,一般的解题步骤是:判断字的情况,指出该字本身的意思;然后描绘句子;再分析练字本身的好处(凝练含蓄,意蕴丰富;生动,形象,人格化;化静为动,具有动态美;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指出手法; 分析练字的内容效果。写出了景物或者事物或者画面怎样的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