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A.马尾瀑布从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山峰奔流而下,季节是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可能出现。 B.夏季的夜晚,人们将燃烧的余烬推下附近的冰川点悬崖,让奔流的马尾瀑布呈现出火花四溅的景象。 C.降水是“火瀑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但专家们表示马尾瀑布并不需要很多水便可被夕阳“点燃”。 D.与降水相比,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西南地平线必须非常晴朗。但2月是一年中暴风云较为频繁的月份,经常遮住太阳。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内容是陈述的马尾瀑布,它大部分时间不是“火瀑布”。
小题2:B项内容是说当地人人为的“火瀑布”形成的条件,不是本文讲的真正意义上的“火瀑布”形成的条件。
小题3: A项原文第二段是说“不知道是否存在”;B项不是说的拍摄“人造”“火瀑布”。D项似能从第5段“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会出现”推断,但跟末节“通常情况下,2月24日是能够看到‘火瀑布’的最后一天”矛盾,也和实际情况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不做“人上人”,应做“人中人”
①在许德珩的成长过程中,他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家庭和教师经历的影响,二是社会的影响。这两方面让他最终成为五四运动的推动者之一。
②1890年,许德珩出生于江西九江风景秀丽的庐山脚下。少年时期,许德珩从家中看到梁启超、邹容、章太炎等人的进步书籍,受到改良、维新思想的影响。通过中学老师的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1915年,许德珩考入北京大学。
③许德珩入学第一学期,其父亲就突然病故了。失去了生活来源,许德珩的学业无法继续。这时,幸好得到蔡元培校长的帮助,给了许德珩一份翻译工作,每个月有10块大洋的薪酬。对于那些富家子弟来说,10块大洋仅够他们应付一两天的开销,而许德珩却能每月省出其中的5块大洋寄给他母亲,自己只在校门外简陋的饭铺里用火烧、素面充饥。
④许德珩说,他当时所有的家当就是一条床单,睡觉时一半用来铺一半用来盖。1919年5月3日深夜,北京大学西斋宿舍的窗户里仍跳跃着微弱的烛光。烛光下,许德珩把他仅有的这床白色床单撕成一条一条,用来书写标语,为第二天的游行做准备。
⑤5月4日中午,全市3000多名大中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大会宣读了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天安门大会宣言》。他在宣言中呐喊:“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国同胞处其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集会后,他们列队来到东交民巷,准备向外国驻华使馆递交《陈词》。但是,同学们被中外军警阻挡在使馆区以外,交涉了两个多小时,仍不准他们进入。无奈,大家推举出许德珩等4名学生作为代表,才得以进入使馆区将《陈词》递交给美国使馆。面对中国人不能进入中国土地的现实,同学们义愤填膺。大家来到位于东单牌楼附近的交通总长曹汝霖家,用火柴点燃了曹汝霖卧室的罗帐,赵家楼随之燃起熊熊大火。不久,大批警察和士兵蜂拥而至,许德珩与几名走在后面的同学被军警逮捕。后来,经蔡元培等北京7所高等院校校长联名保释和孙中山、林长民等政治家呼吁,5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了32名被捕学生。
⑥1957年初夏的一个傍晚,全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回忆起往事,他的女婿邓稼先忍不住问,您当年在蔡校长的帮助下,好不容易还有两个月就能从北大毕业了,却去参与五四运动,就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吗?许德珩脱口而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⑦其实,对于五四运动的结果,许德珩并不满意,他也从不以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自居。1919年8月29日,他在致中国青年党创始人曾琦的信中这样写道:“这回运动,好时机,好事业,未从根本上着手去做,致无多大的印象于社会,甚为咎心。个人的学识不足,修养不到,以后当拼命从此处下手。”半年后,许德珩登上博尔多斯号邮船,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他认识了后来相伴相知一世的妻子劳君展,两人于1925年在巴黎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徐悲鸿、刘半农、严济慈等34人到贺。
⑧1927年1月,经蔡元培推荐,许德珩结束了7年的旅欧勤工俭学,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讲授社会学和社会主义史。因为课程受欢迎,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后学校不得不将他的课程安排在大礼堂讲授。后来,受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的邀请,许德珩到黄埔军校兼任政治教官。在广州发生国民党右派和军阀屠杀共产党人的政变之后,许德珩经香港来到武汉,继续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等学校传播社会主义知识。
⑨1931年夏,在阔别12年之后,许德珩回到母校担任社会学教授。“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到各个大学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因此被当局逮捕,经宋庆龄、蔡元培等鼎力营救才被释放。出狱后,许德珩更加积极地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并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二·九”运动当天,许德珩和妻子走在游行学生的队伍中,与同学们一起迎着军警的大刀和高压水龙头昂首前进,身上的棉衣结了一层冰甲,同学们因此深受鼓舞。
⑩1948年夏,北京大学在民主广场举行毕业生典礼。校长胡适发表讲话,劝大家要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要自我奋斗,争取做人上人。紧接着,许德珩也发表讲话。他对同学们说:“你们走入社会后首先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多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切不可做什么人上人,而应该立志做人中人。”
⑾许德珩认为,学习五四青年,不要局限于了解当年谁放火烧了赵家楼,谁起草了《五四宣言》,而应该从五四青年的人生选择上得到启发。在大浪淘沙的100年中,很多青年曾投入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运动中并光耀一时,后来,其中一部分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得不激进了,甚至走向了反面。只有那些视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高于自己生命的青年,才是中华民族的栋梁。
选自许进《不做“人上人”,应做“人中人”》,有删节
小题1:分析第6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小题2:请分析传主的形象。(5分)
小题3:胡适鼓励学生做“人上人”,许德珩却鼓励学生做“人中人”,请结合文本说说你认同谁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6段承上启下,邓稼先的问话承接上文许德珩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许的回答则引出下文他赴法勤工俭学,而后一生致力于爱国救亡活动的经历。
小题2:传主是一个勤俭、孝顺,爱国、有民族责任心,有才学,冷静进取,沉稳务实的人物。
勤俭、孝顺:他每月将极少的伙食费省出一半寄给母亲,自己艰苦度日。
爱国、有民族责任心:把仅有的床单拿来写五四运动的标语,九一八事变后到处奔走抗日救亡。
有才学:起草《五四宣言》。?冷静进取:不以五四学生领袖自居,赴法勤工俭学。
沉稳务实:鼓励学生到群众中去,立志做人中人。
小题3:①我认同胡适的观点。人生在世就应该努力奋斗,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成就自己的梦想。尽管许德珩不承认自己是“人上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一生真真切切是不断奋斗的一生。只有全体人民都努力奋斗,民族才能更强大,国家才能更繁荣。
② 我认同许德珩的观点,做“人中人”不等于不奋进。许德珩一生为国为民,不说空话,只做实事,比如“一二九”运动当天,他与妻子走在学生游行队伍中,迎着大刀与高压水龙昂首前进,使学生们深受鼓舞。又如“感动中国”的许多人物,都是生活在普通百姓当中,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事的人。可见,静下心宋做好“人中人”,才是我们应该有的选择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邓稼先的问话是承接了上文五四运动的话题;而许德珩的回答却引出了下文赴法留学及爱国活动内容,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作用。
小题2:可根据作者在文章中对传主的评价性的语句及传主的言行举止等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第三段,“许德珩却能每月省出其中的5块大洋寄给他母亲,自己只在校门外简陋的饭铺里用火烧、素面充饥。”表明他的勤俭、孝顺。起草《五四宣言》表明了他有才学;第七段,他不满意五四运动结果而赴法留学,表现了他的冷静进取;第九段,“‘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到各个大学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表现了他爱国、有民族责任心。第十段,“你们走入社会后首先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多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切不可做什么人上人,而应该立志做人中人。”表现出其沉稳务实的性格。
小题3: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如认同许德珩的观点,就要从他的沉稳务实的角度分析,可结合着他的观点“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多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作答。如要认同胡适的观点,可从人生应有梦想,要奋斗拼搏等角度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拜谒芦苇
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蹿。明净的阳光追逞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苗的合奏。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
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垮,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挣扎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挣扎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释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韧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进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干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白惨惨的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那曾在《诗经》中读到的“蒹葭苍苍”,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寇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撼。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那是在血雨腥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断镣铐,冲破封锁的不屈的芦苇;那是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
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
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沽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
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地活一生也就够了。
小题1: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5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3分)
(2)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3分)
小题3:请从修辞及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6分)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记载着美好的童年时光;
②守住心中的信念与生命的尊严,在生命的激流中永不倒下;
③淡泊从容,朴索洁净,坦荡高昂;
④无私奉献,生生不息;
⑤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1:(1)芦苇在四季的更替中,见证了生命的荣兴枯衰;但它默默无闻,淡泊从容度着岁月,昭示生命的平凡。(3分)(2)人和芦苇一样,也会遭受生命的磨难,也应像芦苇样坚守自己,正直坚强。(3分)
小题1:修辞:比拟手法的运用。如“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一句,作者赋予阳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跃动、温暖;又如“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昵哝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吹芦苇所发出的声音柔和细密的特点。(3分,答成比喻给1分)
(2)词语锤炼:形象传神的动词。作者运用了“蹦蹿”“追逐”“洒”“绽开”“掐”“飘起”等一系列动词,使画面有一种动态美,充满了乡土气息,表现了芦苇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3分)
小题1:(1)人身处困境时,要像芦苇那样,守住希望的信念,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
(2)淡定从容地对待生命的兴盛衰落,卸下名利的负累,朴素洁净地生活;
(3)不强权、不卑躬屈膝,清醒顽强地守护自己的灵魂,正直坦荡高昂地生活。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句为文章首句,有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从后面的内容中提取概括有着情感的句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1)根据原句及上下文可知,“心中装着”可见其看到了,并放在心上,不说体现了它的默默无闻,体现了它的平凡与伟大。(2)可从下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中提取概括。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修辞有比拟,作用就是使之更加人性化,更形象,答成比喻也行,作用一样。词语锤炼则指作者运用哪些词汇使得文章更有乡土气息。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可联系“一缕光芒”的内涵任选一个角度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洞庭一角
余秋雨
那么,就下洞庭湖看看吧。我登船前去君山岛。
这天奇热。也许洞庭湖的夏天就是这样热。没有风,连波光都是灼人烫眼的。记起了古人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这个“蒸”字,我只当俗字解。
丹纳认为气候对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以前很是不信。但到盛暑和严冬,又倾向于信。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九月十五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空明净,可让他想想天下;秋风萧瑟,又吹起了他心底的几丝悲壮。即使不看文后日期,我也能约略推知,这是秋天的辞章。要是他也像今天的日子来呢?衣冠尽卸,赤膊裸裎,挥汗不迭,气喘吁吁,那篇文章会连影子也没有。范仲淹设想过阴雨霏霏的洞庭湖和春和景明的洞庭湖,但那也只是秋天的设想。洞庭湖气候变化的幅度大着呢,它是一个脾性强悍的活体,仅仅一种裁断哪能框范住它?
推而广之,中国也是这样。一个深不见底的海,顶着变幻莫测的天象。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煞。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进发。其实,谁都是涉小的。无数涉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终于到了君山。这个小岛,树木葱笼,
景致不差。尤其是文化遗迹之多,令人咋舌。它显然没有经过后人的精心设计,突出哪一个主体遗迹。只觉得它们南辕北辙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是历史,是空间,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晚风,把它们堆涌到了一起。
挡门是一个封山石刻,那是秦始皇的遗留。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巡游到洞庭,恰遇湖上狂波,甚是恼火,于是摆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雄威,下令封山。他是封建大一流的最早肇始者,气魄宏伟,决心要让洞庭湖也成为一个驯服的臣民。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还是一派开放襟怀。它的腹地,有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坟墓,飘忽瑰艳的神话,端出远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资格,安坐在这里。两位如此美貌的公主,飞动的裙裾和芳芬的清泪,本该让后代儒生非礼勿视,但她们依凭着乃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们心旌缭乱,不知定夺。
岛上有古庙废基。据记载,佛教兴盛时,这里曾鳞次栉比,拥挤着寺庙无数。缭绕的香烟和阵阵钟磬声,占领过这个小岛的晨晨暮暮。吕洞宾既然几次来过,道教的事业也曾非常蓬勃。面对着秦始皇的封山石,这些都显得有点邪乎。但邪乎得那么久,那么隆重,对山石也只能静默。
岛的一侧有一棵大树,上嵌古钟一口。信史凿凿,这是宋代义军杨么的遗物。杨么为了对抗宋廷,踞守此岛,宋廷即派岳飞征剿。每当岳军的船只隐隐出现,杨么的部队就在这里鸣钟为号,准备战斗。岳飞是一位名垂史册的英雄,他的抗金业绩,发出过民族精神的最强音。但在这里,岳飞扮演的是另一种角色,这口钟,时时鸣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我曾在杭州的岳坟前徘徊,现在又对着这口钟久久凝望。我想,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
可不,眼前又出现了柳毅井。洞庭湖的底下,应该有一个龙宫了。井有台阶可下,直至水面,似是龙宫入口。一步步走下去,真会相信我们脚底下有一个热闹世界。那个世界里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恋情,也有欢爱。一口井,只想把两个世界连结起来。人们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飞船正从另外一些出口去寻找另外一些世界。
……
杂乱无章的君山,静静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无限。
君山岛上只住着一些茶农,很少闲
杂人等。夜晚,游人们都坐船回去了,整座岛阒寂无声。洞庭湖的夜潮轻轻拍打着它,它侧身入睡,怀抱着一大堆秘密。
小题1:第四段中,“中国也是这样”的“这样”指代什么? “那些委曲了的部位”是指哪些“部位”?(共4分)
答:
小题2:(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2)联系后文,哪些典故风物与此紧密关联照应?(共5分)
答:
小题3:第九段中,(1)“这口钟,时时鸣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根据文意,推断“另一方面”指的的是哪方面?(2)为什么说“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共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样”指代“它是一个脾性强悍的活体,仅仅一种裁断哪能框范住它?”(2分)
“那些委曲了的部位”是指中国文化中那些“几句简单概括”之外,被“最堂皇的一脉所统摄”、被“抹煞”(1分),而具有“丰富的生命节律”(1分)的部分。(意思相符即可)(共4分)
小题1:(1)概括而形象的说明君山岛上的文化遗迹是历史的积淀,鲜明地折射出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传统、风格流派互相包容、相安共存的状况。(说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也可。意思同即可。(3分)
(2)(2分)后文与此相关联的有“封山石刻”“娥皇、女英坟墓”“古庙废基”“杨么古钟”“ 柳毅井”等典故风物,它们以点带面,小中见大,一脉相承,逐层深入地表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特点。(只答哪些风物即可。答3个得1分,答对5个得2分)
小题1:(1)指的是中华民族反压迫、反剥削、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精神。(2分)
(2)中国文化是丰富的,伟大的(1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的民族精神精同样是丰富的,伟大的(1分),远远不止抵抗异族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精神这两点(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
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想象。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本题解析:本段描写的对象是胡杨林,共三句话。第二句中“仿佛……古战场”属比喻,“胳膊”“呐喊”等词语是拟人手法;第三句中随处可见“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总使“我”热泪盈眶,属于想象。死亡了的胡杨林依然挺身不肯倒下,胳膊直指蓝天充分表现了其死而不屈的精神。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