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全诗以明月兴恩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意对即可)
(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
虞美人?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注】尊罍(léi),盛酒的器皿。
⑴ 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对此词人有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⑵ 清代学者谭献评价这首词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请以“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⑴ 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回荡的东风、泛绿的小草、吐芽的嫩柳。(2分)面对盎然之景,词人没有欣喜激动,而是倍感失落惆怅,孤独痛苦。(2分)
⑵ 李白“白发”句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内心深长的愁绪。(1分)而李煜则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用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1分)李煜和李白都用“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鲜明。(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居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小题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小题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2分)。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2分)
小题2: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2分),抒发了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情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首先描绘画面,然后再概括图景特点。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小题2:
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态度的鉴赏能力。结合注释,知人论世解读诗句,我们不难发现:首联寂静、清冷的乡村图景,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怀亲之情;颔联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颈联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尾联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芯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深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像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19年辞官离开朝庭,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小题1: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词简析下片的表现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
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
小题1:下片写景动静结合.以静显动.以动衬静。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静,上
下天光,表里澄澈。作者用洗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比闲”“上下是新月”,
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一笔:一只缥
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注释“离开朝庭,长期隐居浙江嘉兴”再结合诗句“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可以知是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
小题1:下片手法是动静结合,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静,上下天光,表里澄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②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解】①这首诗写在长安落第之后。“远上人”为作者的高僧友人,名远。②三径:指退隐家园。
【小题1】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4分)
【小题2】诗的尾联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3分)
【小题3】简析这首诗的抒情方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想退隐却没有物质条件;想做官内心又不情愿;京城生活不下去了;志气也逐年衰减。如此种种使其内心感到悲凉。
【小题2】诗歌结尾两句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答出两点即可得1分)表现秋天傍晚黯淡、凄清、落寞的气氛(1分),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小题3】这首诗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1分)前面六句直写内心种种苦处;最后两句,借写景寄情怀,情景交融,意味悠长。(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诗的前三联具体写了“悲”的原因。第一联“苦无资”,第二联“非吾愿”,第三联“逐年衰”都很明显地道出了“悲”的原因。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2】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