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8-09 21:24: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小题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怎样的春景?对下文写情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2: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生机盎然的春景。(2分)作用是从反面衬托出(2分)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2分)
小题2: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2分)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拟人手法,构思新奇,曲折巧妙。(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小题2: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衿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小题1:根据你的判断,这首词属于什么流派的作品,它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3分)
答:?
?。?
小题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简述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婉约派作品。(1分)主人公是一个容貌不整、整夜难眠、孤寂冷清、心有牵挂(1分)的思妇形象。(1分)
小题2: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2分)抒情特点: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词的意象“玉炉香”“红烛泪”“眉翠薄”“鬓云残”可以判断本词应该是属于婉约派词作。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凄厉地打着一叶一叶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直到天明。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眉翠薄,鬓云残”可见容貌不整,“空阶滴到明”表现主人公孤独难耐,“空阶滴到明”说明主人公思念对方,彻夜未眠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小题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意思是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正为别离伤心。那“一声声”的秋雨既打在梧桐树上,也仿佛打在思妇的心上。“不道离情正苦”是全词唯一的纯抒情的语句,但它不是空泛地表达离情,而是有感于秋雨、梧桐之景,从思妇内心深处发出的对无情秋雨的一种埋怨。这样一来,不仅巧妙地衬托出思妇的一往情深,从词的结构上,实现了情景交融。
点评: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 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客观的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主观的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
   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意对即可)
(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11分)
天津桥春望
[晚唐]?雍 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小题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6分)
答:?
?
?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


参考答案:小题1:(6分)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小题1:(5分)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11分)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小题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小题2: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2分)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描绘画面1分)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2分)
小题2: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 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反复品读诗歌,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进行展开联想和想象。如“草”、“池塘”、“山”、“牧童”、“牛”、“落日”给人以图画感,幽美情趣的乡村晚景。环境描写是用来烘托人物心情的,所以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安闲美好风景来烘托自己内心对乡村自然风光和悠闲生活的喜爱。
小题2:分析此类题要从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方面来分析,找到含义丰富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品味。如诗人在描写春草和池水时,用“满”、“浸”来形容,给读者以形象生动感,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茂盛而美丽,夕阳映水的图画世界。故推敲炼字的法很重要。诗人除了描写春草、池水、夕阳这些静的景物外,还描写了牧童的笛声,二者互相映衬,美妙的意境更为传神,即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在描写夕阳时,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作者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直接融于景物中,属于借景抒情的写法。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