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A.①其无后乎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②具以沛公害报项王 D.①然后乃入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2、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攫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示:显露。
B.擿玉毁珠,小盗不起/擿:扔掉。
C.殚残天下之圣法/殚:害怕。
D.则天下不铄矣/铄:炫耀。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鱼不可脱于渊②故跖之徒问于跖曰
B.①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②是乃圣人之过也
C.①掊斗折衡,而民不争②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D.①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②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庄子“绝圣弃智”主张的一项是(?)
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②摘玉毁珠,小盗不起
③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
⑤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⑥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断绝圣人,摒弃智慧,社会就会安定,大盗就能中止;丢弃那些贵重的器物,不崇尚珠宝金玉,人们就不会偷盗。
B.庄子认为是斗斛、秤杆等量器的出现,造成了百姓的争斗,要解决这种争斗,最好的办法是“掊斗折衡”。
C.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和对为统治者服务的儒家的仇恨,明确提出要折断工倕的手指,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
D.庄子认为,天下出现邪恶的原因,在于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之流炫耀自己的品德和智慧,迷乱了天下人。
5.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对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敢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解释:而(?)?长(?)?信(?)?之(?)
以为然(?)
译文:
?
?
?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遂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之乱,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枭彭越头于洛阳下?枭:悬头示众
B.祠而哭之?祠:祭祀
C.趣亨之?趣:赶陕
D.微彭王,项氏不亡?微:不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方上之困于彭城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①为其家主报仇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王是平民时,栾布就和他交好,因为贫困,栾布就给人作雇工,几年后又被人卖作奴仆。孝文帝时做了燕国丞相、将军。
B.汉高祖诛杀了彭越,灭了三族,将彭越的首级悬于城头,不许任何人收敛。栾布却不顾这些,取下彭越的首级,“祠而哭之”,足见其重义轻生。
C.由于栾布违反皇上旨意祭祀彭越而被逮捕,将要烹杀的时候,栾布沉着面对,据理直谏,最终皇上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都尉。
D.栾布去世后,他的儿子栾贲继承爵位,担任太常,因祭祀所用的牲畜不合法令的规定,封国被废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所以遂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译文:?
(2)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译文:?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杖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暂且
小题2: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往往留宿于山上
D.一旦大风雷雨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蟹六跪而二鳌
B.往往留宿于山上而相泣于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王语暴以好乐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其如是,孰能御之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倘佯”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