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09 21:26: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课内的文言文,完成5~7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绳:用绳子拴着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赢:背负
C.谪戍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 亢:抵抗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隳:拆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不可同年而语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D.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小题3:下列句式中,与“为天下笑者”不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戍卒叫,函谷举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词语中划线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襟坐(端正)
B.苏子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C.渔樵于江之上(江水)
D.酒临江(斟酒)
2.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5.把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
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
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赵憙其志慕:仰慕
B.郡数以礼请,不肯应谢:推辞
C.雉方将。雏:幼鸟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者望:责备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3分)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5分)
(2)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易:轻视。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
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完:保全。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受业:传授学业
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敛迹,收敛形迹。
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淫祠:无节制地祭祀。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今絷者从,而捕未已。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A.

B.

C.

D.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
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5、单选题  下列两组句子中的“于”和“以”的词义的解说,完全正确的是
①弃于道周? ②不侔于他士? ③吾子以多财为盗所害? ④以奉蒸尝
A.①与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