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9 21:26: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竞成痼疾。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者其戚属 就:靠近,与……联系
B.贫亦衣装  罄:尽,卖光
C.有得耳   期:想,希望
D.叩之曰   或:或者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刑者先俟门外  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
B.然犹质首     吾见难为
C.病数月瘳     过夕可饮
D.余同逮木讯者三人 秦攻取之外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通过作者的见闻,运用具体事实和典型事例,深入地揭发了封建官吏狱卒狼狈为奸榨取钱财、玩弄法令的情景,使读者认清了封建监狱残酷黑暗的本质。
B.本段写胥吏对待囚徒的宽严,以钱的多寡为据,除了作一般性的叙述外,还录下了与老胥的对话,举出“同逮以木讯者三人”的事例加以证明。
C.“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一语,直接表明作者对绞尽脑汁进行敲诈勒索的皂隶的深恶痛绝。
D.文章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这既是明代监狱黑暗的根源,又是封建王朝黑暗的根源。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1)这是为了立下规矩来警告其余的犯人,而且也用来惩戒后来的人。
 ? (2)孟子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这句话)真对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
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末,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
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文。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宪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
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具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劾奏黄裳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除:任命,授职。
B.以机秉还宰相秉:通“柄”,权力,权柄。
C.黄裳未尝过其门过:经过。
D.阴谋矫诏诛大将矫:假传(命令)。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了局面。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5分)
(2)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君王选择合适的人选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把事情做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任:任用。责成:要求成功。信:确实,必定,一定。孰:谁。不力:不尽力。5处,每处1分)
(2)当初不被韦执谊礼待,等到韦执谊失势,尽力营救.


本题解析:
小题1:过:访,探望。
小题2:“雅澹”即儒雅淡泊,心态平和。B项①不是杜黄裳的看法;C项②不能表明说明杜黄裳“雅澹”;D项②表明杜黄裳受贿,不能表明他“雅澹”
小题3:“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错。原文 “方镇选不出朝廷”意思是说:藩镇长官的人选不是由朝廷派出,而是由藩镇自行废立
参考译文: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县人。考中进士,又考中宏辞科。郭子仪征召他辅佐朔方府,子仪入朝,让杜黄裳留下来主持军中事务。李怀光与监军暗中谋划假传圣旨诛杀大将等事,以此扰乱军心,想趁乱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断这是假的,拿来质问李怀光,怀光吓得流汗认罪。于是诸将当中凶狠骄横难以控制的,黄裳都以郭子仪的名义撤换掉,众人不敢作乱。
入朝做了侍御史,为裴延龄所嫉恨,十年得不到升迁。贞元末年,拜为太子宾客,居住在韦曲。当时宦官想请求皇上将韦曲的土地赐给公主,德宗说:“城南是杜黄裳的家乡,不能动。”升任太常卿。当时王叔文掌权,黄裳不曾登门拜访。王叔文女婿韦执谊辅佐朝政,黄裳劝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说:“先生刚得到一个官职,就立刻开口议论宫禁中的事吗!”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的良心!”立刻拂袖而出。
?皇太子总理军国大事,提拔黄裳做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时,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憸佞无功,趁他来朝,上奏皇帝罢免了他。不久刘辟叛乱,议论的人认为刘辟占据险要的地势,征讨他或许会生出事端,只有黄裳主张不能赦免,于是奏请免除宦官监军,而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在朝中指点,无不合乎军机。崇文向来畏惧刘澭,黄裳派人传话说:“你如果不尽力,就让刘澭取代你。”崇文畏惧,拼死努力,最后捆上刘辟献给朝廷。蜀地平定,群臣祝贺,宪宗看着黄裳说:“都是你的功劳啊。”
当初,德宗面临的困难很多,总是姑息藩镇,每当节度使死了,派宦官考察他的军队,看众人想推举的人是谁,因此大将私下里用重金收买身边的人,希望能够节制军队,和平年代尤其严重,方镇人选不由朝廷派出。黄裳常常从容地说:“陛下应该以贞元年间的弊端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诸侯的特权,那么天下太平了。”皇帝曾经问他前代君王如何使国家太平,黄裳知道皇帝锐意治理天下,恐怕不得要领,于是说:“君王之道,在于加强品德修养任用贤臣而已。君王选择合适的人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皇帝认为黄裳的话出于一片忠心,赞许并采纳了。从此平定了夏、翦除了齐、灭掉了蔡、收复了两河地区,把权利还给了宰相,法度森严,依法治国,赫然号称中兴,这种局面是从杜黄裳开始的。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做河中、晋绛节度使,不久封为邠国公。第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岁。
杜黄裳善于随机应变,有辅佐帝王的雄才大略。性情儒雅澹泊,不曾触怒别人。当初不被韦执谊礼待,等到韦执谊失势,尽力营救;韦执谊死后,上表请求送还他的灵柩安葬。曾患病,医生给错了药,病情于是加重,最终也不生气谴责医生。但任命官吏不太区分品行等级,接收贿赂,没有清廉的名声。做节度使时间不长,没能尽其才,到地方任职后,众望所归。死后几年,御史弹劾上奏杜黄裳收受邠宁节度使高崇文贿赂钱四万五千缗,查究他的门下故吏吴凭以及杜黄裳的儿子杜载,两人供认不讳。皇帝念黄裳旧功,只是流放吴凭到昭州,原谅杜载不再问罪。高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众。③徂莒:此处指来侵的敌众。④祜:福。⑤对:答。
小题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
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小题2:
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
B
小题:
勇有小勇和大勇之分。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匹夫之勇,它会使父母受伤害;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的理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生。


本题解析:
小题:
B项大勇指的不是“一怒震天下”,而是“一怒安天下”)
小题:
参考译文
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评析:小勇就是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这种匹夫之勇是一种血气之怒,动辄以性命相拼,而是以理义相斗。
  从效果来说,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
  从实例来说,莽张飞、黑李逵是小勇,刘皇叔、宋公明是大勇。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对我们来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所启迪的。比如说我们见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车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样子,其实不过是“小勇”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我们以社会公理为武器,大家挺身而出,往往也就可以战胜那些人的“匹夫之勇”,保护我们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说到底,真正的勇不是斗力而是斗智,不是斗血气而是斗理义。当然,在斗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牺牲,如果大家都怕牺牲,当然也就胜负难卜,甚至有让“小勇”逞强得势的时候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又喜将军之去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于涪大会,置酒作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3分)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3分)
(3)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 还向成都,所过辄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状语后置调整顺序1分,“坐”1分,“异”1分)
(2)现在趁会面的机会 ,就可以擒住刘璋,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
(“因”、“执”各1分,句子大意1分)
(3)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然”、“即”、“辄”各1分,句子大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D(“谢”:认错,道歉,谢罪)
小题1:A(A、却,表转折;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C、动词,担任/ 表被动;D、介词,在/ 介词,对于)
小题1:C(“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错,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他的待遇仅次于诸葛亮,最后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隋书 循吏》)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遂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B. 以叔略有巧思,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迥将宇文威来——寇:强盗
D.周太祖见而之——器:器重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在殿省供职。他身高九尺,气宇不凡,被高氏疑忌,他内心不安定,只好跑到关西。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都能有所依据,所说的话都能有独到的见解,往往与事理暗暗相吻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攀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
  (2)很被皇帝亲近和信任,高颎、杨素也对他以礼相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