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
小题1: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2分)
小题2:结合以上语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2分)
小题2:正反对比分析。(1分)先提出君对臣若做到“三有礼”,臣就能为旧君“有服”,(1分)再从反面分析君若对臣残暴、使用极端手段,臣则“何服之有”。(1分)君臣关系的关键在于君对臣的态度。(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也就是说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
点评: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上面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
小题2:试题分析:“(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是从正面分析;“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这是从反面分析。
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孟子的言谈,来谈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孟子的论点,分析出来。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
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首饰
[清]李渔
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此。所谓增娇益媚者,或是面容欠白,或是发色带黄,有此等奇珍异宝覆于其上,则光芒四射,能令肌发改观,墨。墨垄±当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
若使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环鬓金珠,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尽可出头露面之人,而故作藏头盖面之事。巨眼者①见之,犹能略迹求真,谓其叁亘当丕些些!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还不知如何妩媚;使遇皮相之流。,止谈妆饰之离奇,不及姿鸯窈窕,毒以人饰珠翠宝玉,非以珠翠宝玉饰人也。
故女人一生,戴珠项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所谓一月者,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至满月卸妆之日止。只此一月,亦是无可奈何。父母置办一场,翁姑婚娶一次,!E些.垫些壅堡!丕墨以慰其心。过此以往,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终身不修苦行矣。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富贵之家,无论多设金玉犀贝之属,各存其制,屡变其形,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皆未尝不可。贫贱之家,力不能办金玉者,宁用骨角,勿用铜锡。骨角耐现,制之佳者,与犀贝无异,铜锡非止不雅,且能损发。
(节选自《闲情偶记?声容部?治服第三》)
[注]①巨眼者:指见识高、鉴别能力强的人。②皮相之流:只从外表上看,不深入了解的人。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增娇益媚者以此?益:更加
B.是以人饰珠翠宝玉?是:这
C.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归:女子出嫁
D.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谢:去掉
5.下面四组句子,分别表明①“增娇益媚”和②“损娇掩媚”的一组是(3分)?
A.①玉蕴于山而山灵?②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B.①珠藏于泽而泽媚?②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
C.①花藏叶底?②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
D.①月在云中?②去桎梏而谢羁囚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谈论首饰的小品文,其中心观点是“女子一生,戴珠顶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
B.在作者看来,只有长相不足的妇人才应该佩戴首饰,而天生丽质的美人是不需要首饰的,戴了也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C.作者认为,首饰以金银翡翠为最佳,其次是犀角和珍珠,再次是牛角与兽骨,最差的则是铜和锡做的簪子和耳环。
D.本文以首饰为例,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含蓄地说明人应当心存本真,适当地修饰自我,切不可附庸风雅,弄巧成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4分)
译文:?
(2)犹能略迹求真,谓其美丽当不止此。(3分)
译文:?
(3)非此艳妆盛饰,不足以慰其心。(3分)
译文:?
参考答案:4.A
5.B
6.D
7.(1)这和美玉藏到深山里山就会有灵气,珍珠藏到水里水就会变美丽是同一个道理。
(2)还能忽略她的外表而看出她的真实容貌,认为她的美丽应当不止如此。
(3)不是这种艳丽隆重的妆饰,就不足够来抚慰他们的一番用心。
本题解析:4.益,义与前面的“增”字相同,动词,“增加”的意思。
5.A项①句喻“增娇益媚”的行为,但②句不属于“损娇掩媚”的行为;B项①句喻“增娇益媚”的行为,②句属“损娇掩媚”的行为,符合题意;C项①句喻“损娇掩媚”的行为,②句属“增娇益媚”的行为;D项①句喻“损娇掩媚”的行为,②句是作者主张妇人平日不必佩戴首饰,并非“损娇掩媚”的行为。
6.A项,本文中心观点并非那句话;B项,新媳妇也要戴首饰;c项,“以金银翡翠为最佳,其次是犀角和珍珠”无中生有。
7.(1) 得分点:“蕴’’“予“灵…‘媚”各1分。
(2)得分点:“犹”“略”“谓”各1分。
(3) 得分点:“盛”“足以”“慰”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珍珠关玉是女子装饰头发的用品,然而增加娇媚的是它们,减损娇媚的也是它们。所谓增添娇媚,或是因为面容不够白皙,或是因为头发颜色有点偏黄,有这种奇珍异宝点缀在头上,就会光芒四射,能够使肌肤、头发改变面貌,这和美玉藏到深山里山就会有灵气,珍珠藏到水里水就会变美丽是同一个道理。
如果让皮肤白皙、头发乌黑的美人头上缀满美玉和珍珠,那么就会只看见这些珠宝而看不见人了,这就像把鲜花藏在叶子底下,让月亮隐身在云里一样,是完全能够出头露面的关人,却故做蒙头盖脸的事。明眼人看了,还能忽略她的外表而看出她的真实容貌,认为她的美丽应当不止如此,让她去掉粉饰而露出本来面目,还不知道是怎样的妩媚动人;假使遇到一个见识浅薄的人,只会谈论她离奇的妆饰,而不谈到她窈窕的姿态容貌,这就成了用人来装饰珠玉宝石,而不是用珠玉宝石来装饰人了。
所以,女子一生佩戴珍珠美玉的事情,只能是一个月,千万不要戴很长时间。所谓一个月,就是从做新娘出嫁那天开始,到满一个月卸妆时为止。只是这一个月,也是元可奈何才戴的。父母置办一场婚事,公婆娶一次儿媳妇,不是这种艳丽隆重的妆饰,就不足够来抚慰他们的一番用心。从此以后,就应该去掉这些束缚,终身不再受这种苦了。一个簪予,一对耳环,就可以陪伴自己一生。这两样东西,就不能不要求精致完美。富贵人家,不妨多准备一些金、玉、犀角、珍珠之类做的簪子和耳环,品种齐备,形状多变,或者几天换一次,或者一天换一次,都未尝不可。贫寒人家,没能力置办金银珠玉(做的簪子和耳环),宁可用骨头、牛角做的,也不要用铜和锡做的。骨头、牛角做的首饰耐看,制作好的,跟犀角和珍珠做的首饰没有什么差剐,(而)铜和锡(做的首饰)不仅不雅观,而且会损伤头发。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庐,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①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蕹②日:“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又与元帅战扬子桥,旦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向前,所向辟易。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竞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祜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③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曰:“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阿术驰兵来援,乃得免去。
庭芝以在围久,召才计事,屏左右,语久之。第闻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
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曰:“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曰:“若见我宁不愧死邪?”(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注】①大军:元军。②蕹:喧哗。③瀛国公:即宋恭帝赵显,5岁时降元,封“瀛国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貌短悍——貌:身材
B.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属:托付
C.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逆:迎战
D.泣涕誓将士出夺之——誓: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姜才“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旌旗联亘,鼓行而下
②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
③发弩射却之
④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
⑤与战达旦,弼几殆
⑥以兵护庭芝第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才年少时被掳往河北,后来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他骁勇善战,熟悉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军纪严明,但由于是从敌占区回来的,所以只做到了副都统。
B.姜才在丁家洲奋力迎战元军,两军已交锋,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元军见了欢呼说:“宋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只得退守扬州。
C.姜才被困扬州期间,宋朝亡国,元军派遣使者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射退来使,后又出兵在召伯堡袭击元使,虽然没有成功,但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忠义壮举。
D.姜才被围在泰州时由于肋上生疮不能作战,部将趁机开城投降;姜才被俘后,元军以任用他为诱饵,劝其投降,姜才宁死不屈,怒骂不止,最后从容就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旦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前,所向辟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①他的儿子该去参加战斗,回来报告事情,姜才见了误以为兵败而归,就拔出佩剑差一点把他杀了。
②(由于)天黑军中混乱,姜才肩部被流矢射穿,他拔出箭挥刀向前,所到之处敌人纷纷逃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以至千里——无以:不可以。
B.小学而大遗——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偏僻:偏激,不端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曰:“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难。”乃多与之徒卫。穆赢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箕郑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步招御戎,戎津为右。及堇阴,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己丑,先蔑奔秦。士会从之。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太子犹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子以疾辞,若何?不然,将及。摄卿以往可也,何必子?同官为僚,吾尝同僚,敢不尽心乎!”弗听。为赋《板》之三章。又弗听。及亡,荀伯尽送其币及其器用财贿于秦,曰:“为同僚故也。”士会在秦三年,不见士伯。其人曰:“能亡人于国,不能见于此,焉用之?”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选自《左传·文公七年》
注:雍,襄公之弟,晋襄公死后,赵盾准备立雍为国君。穆赢,晋襄公姬欢的夫人,她为晋襄公生下一子,名夷皋,就是文中的太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穆赢日抱太子以啼于朝——白天
B.荀伯尽送其币及其器用财贿于秦——贿赂
C.训卒利兵,秣马,蓐食——吃饱
D.此必不行——不可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戊子,败秦师于令狐/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B.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填然鼓之
C.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D.子以疾辞,若何/以其无礼于晋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1)现在君主虽然去世了,但他说的话还像在耳旁,你就把这话抛弃了,想要干什么?
(2)比他们先走一步就会在心理上压倒他们,这是行军打仗的最好谋略。驱逐仇寇如同追捕逃犯,这是打仗的最好方策。
(3)我和他是一样的罪过,我又不觉得他正当,有什么可见的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