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玉楼春①?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
昔年多病厌芳尊③,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①作者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 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③尊:又写作“樽”,酒杯。
(1)《玉楼春》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玉楼春》最后两句词人写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样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
(1)

(2)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舍身台? [明]戚继光?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①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舍身台”在河北遵化。 ②封疆:诗中指边界。③皤:白。④胡饼:即烧饼,指干粮。⑤列鼎:列鼎而食,指权门的豪华生活;调和:菜肴的味道。?
小题1:本诗前三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诗后四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的前三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国为民尽心竭力的爱国将军(将领)形象。(1分)向来立志为国“舍身”;不顾鬓发“萧疏”斑白来为国保护“封疆”(镇守边关);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3分,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小题2:使用对比手法。(1分)将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吃着只有用剑才能分开的烧饼,喝着凉凉的山泉,就感到很满足了)与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品尝着山珍海味,还嫌不够味)进行对比(1分),表达了对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的不满(批判、讽刺)(1分)。(或:虚实对比,实写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虚写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如果答“虚实结合”并有分析给2分)
这首诗借写登临舍身台之事,表达了作者舍身为国的壮志,对那些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前途命运的权贵们进行了严厉斥责。诗的前二句表明作者一贯的志向。“曾作”,言诗人登台作诗、明舍身之志己非此一次,足见其志之坚、之恒;“意若何”,用一问句形式,言其登台心绪如潮,引出下面的无限感慨。接下去四句,写自己在镇守边关的军旅生涯中,头发变白、变稀了,却仍愿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掏流泉己自多”。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仰视到一个为国为民尽心竭力,却不愿有一点个人享受的将军的高大形象。最后,作者揭露了达观权贵们听歌看舞、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的丑行,从而更加衬托出作者对国事的忠心耿耿。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诗歌所刻画的形象,先要读懂诗句意思,并且借助诗题、作者和注释结合分析。此题把分析对现象限定在诗歌前三联。首联讲的是人物(不难看出此人就是作者戚继光)的“向来”和“今日”:向来就立下舍身为国的壮志,今日此志仍存心中。第二联讲诗人不顾头发已斑白稀疏仍在指挥保卫边疆。第三联讲诗人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根据这前三联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作者情况分析,答案不难得出。注意:答题时顶好先答一句总提,再根据三联内容分别说明。
小题2:此题问的是表现手法,但同样需要结合注释读懂诗句内容。可在回答前一题的基础上考虑:前三联描绘的的是一个为国为民尽心竭力的爱国将军形象;第四联讲的是权门的豪华生活。于是,“对比”这个概念自然会出现在头脑中,这里既有正反人物的对比,也有实写和虚写的对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寒”字在此诗中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个“寒”字烘托出一片离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分)
本题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 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参考答案:(1)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2)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本题解析:
(1)不要被题目中的一些词语误导,而应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院深深,夏席清,窗明,石榴开,满地树阴,抓住了这一些,我们就不难分析出虽是夏日炎炎,但是作者所处的环境却是清幽的,安静的,所以可以推断作者的心境也是悠闲的,惬意的。
(2)古典诗歌中,写自然界的声响主要的目的就是衬托环境的幽静,借以表现作者内心的宁静和祥和。所以,这种写法是不矛盾的。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歌,完成1~4题。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老不复取:通“娶”,娶妻
B.何意致不厚:宽厚
C.何乃太区区:见识短浅
D.会不相从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你”。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必相迎取/会不相从许
B.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C.府吏得闻之/便可速遣之
D.吾今且报府/洵美且异
3、选出下列与“孔雀东南飞”中“东南”活用相同的一项(?)
A.自名秦罗敷
B.槌床便大怒
C.昼夜勤作息
D.留待作遗施
4、下列关于文段的说法有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段选自汉乐府诗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选文以孔雀起兴,叙述兰芝自诉、自请谴归,仲卿求情、遭母训斥,兰芝辞别、夫妻分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第二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她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其的同情。
D.从选文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根源是焦仲卿对母亲的言听计从。
E.选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奠定全诗悲剧基调,同时,在结构上又引起下文的故事。
参考答案:1、B
2、A
3、C
4、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