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9 22:22: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晕本官领雍州别驾。
  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挚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辨其无罪,盂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责威敛手。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鸟舍,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日:“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庆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日:“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傥斯言有险,吾其庶几乎?”
  周文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成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周文逾怒目:“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桡,抗声曰:“窃闻君有不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竟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黯然,明日,谓庆日:“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挚吾过。”庆威仪端肃,枢机明辩。周文每发号令,常使庆宣之。天性抗直,无所回避。周文亦以此深委仗辱。
  晋公护初执政,欲引为腹。庆辞之,颇忤旨。又与杨宽有隙,及宽参知政事,庆遂见疏忌,出为万州刺史。明帝寻悟,留为雍州别驾,领京兆尹。武成二年,庆自为郎,迄为司会,府库仓储,并其职也。及在宜州,宽为小冢宰,乃囚庆故吏,求其罪失。案验积六十余日,吏或有死于狱者,终无所言,唯得剩锦数匹。时人服其廉慎。(《北史·柳庆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庆捕得实,令就禁 趣:急速
B.今欲伏,惧不免诛 首:首先
C.卿若明其无罪,亦须之? 坐:判罪
D.可赐茂家钱帛,以吾过? 旌:显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寻本官领雍州别驾 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
B.庆守正明察,皆此类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将杀之,非其罪 又有剪发杜门
D.周文亦以此深委仗焉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庆敢于惩治依仗权势、作恶乡里的王欣的外甥孟氏,使当地的皇亲贵族不敢胡作非为,从中表现了柳庆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优秀品质。
B.柳庆通过张贴匿名信和免罪公告的智谋方式,很快破获了胡家被劫案件,可见柳庆能明察秋毫,智慧过人,但他也时常流露出未获重赏的感慨。
C.文中写柳庆天性抗直,敢于向周文劝谏,终使周文赦免安定国臣王茂,并器重柳庆的人品和才干,以此来彰显周文知错能改、心胸宽阔的思想品格。
D.本文运用丰富的史实材料,既从正面刻画柳庆的性格和品质,又通过写“此后贵戚敛手”“朝臣咸知,而莫敢谏”等,从侧面来衬托柳庆的才能和品性。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验积六十余日,吏或有死于狱者,终无所言,唯得剩锦数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5.(1)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也差不多可以高封了吧?    
  (2)审查拷问了六十多天,有的吏员死于狱中,但始终没有说出什么,在府库中只找到剩余的几匹彩色丝织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前往长亭”(从开始一直到[叨叨令])这一部分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这一场景,作者先以[端正好]这一情景交融的曲词烘托整体氛围,渲染感情色彩,因此这一首曲子统领了这一部分,也统领了全折戏。
B.范仲淹有句云:“碧云天,黄叶地”,苏轼《水龙吟》亦曾云:“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董解元《弦索西厢》有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可以看出[端正好]虽然意境完美,但因袭前人,缺乏新意。
C.后面[滚绣球]与[叨叨令]两首曲词在整体烘托下,具体抒发生离死别的感情,前一支曲子感情的具体内容就是“恨迟”和“怨归”;后一支曲子语言新鲜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纯然是一位满怀委屈的娇弱小姐的口吻,体现了作者语言锤炼的功夫。
D.[端正好]一曲虽然受前人影响很深,但经过王实甫的改造,境界顿高,这支曲子无论在意境优美,色彩鲜明,感情浓烈,情景交融等方面,还是语言华美、洗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前人,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补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曼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才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参考答案:(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2)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本题解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定语后置的句式 ;? “上”“下”名词直接做状语;“一”专一。(2)这个句子中“无以”固定句式;“跬步”指一小步。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宜乘刘璋之弱,以成业,犹反掌也。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亮每奇正智术,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重。先主既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有缘?缘:缘分
B.密谋协规?规:谋划
C.复令正衔命??衔:接受
D.冯天府之险阻?冯:凭借?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法正“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②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
③宜乘刘璋之弱?④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
?⑤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⑥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正祖父为人正直,有很高的名气,家庭背景较好。建安初年,法正和同乡孟达来到蜀地投靠刘璋,后被征召代理为军议校尉。
B.法正见过刘备之后认为他有雄才大略可以成就大业,等到刘璋再派他去刘备那里时,他就公开表明态度,希望刘备夺取益州。
C.曹操率军向西进攻,听到夏侯渊被黄忠军队打败并被斩首一事,认为这一定是有人教他,刘备不可能有这个计谋。
D.关羽被杀后,刘备准备向东征讨孙权来报仇,大臣们大多劝诫刘备,但是刘备全都不听。章武二年,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宜乘刘璋之弱,以成业,犹反掌也。(5分)
译文:?
(2)?亮每奇正智术,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重。(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