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A.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卒全其城 B.①虽禁军且为我尽力②为当轴者所恨 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积以论事 D.①锻炼久之不决②神宗独怜之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1)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每错两处扣1分。“轼却之”后停顿亦可。)
(2)①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得分点:“无所蒂芥”“无贤愚”、句意)②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
本题解析:
小题1:A连缀,写作。C礼物。D量词,一段、一截。原为古代墙壁的面积单位。
小题1:A①他的,自己的②那;B①替②表被动;C连词,“因为”。D①起后缀作用,②他(苏轼)
小题1:德:无私无畏/才:文才难得
小题1:“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不合“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的意思。
小题1:(1)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故事情节来断,每错两处扣1分。“轼却之”后停顿亦可。
(2)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得分点:①泊然、蒂芥、句意各一分,②“虽然” 、“易其所为”、句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些见解,不能表述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士卒头目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寄托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祐三年,苏轼代理掌管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说不出话来。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苏轼奏请把这些宦官全都驱逐出去。
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遭当权的人怨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绍圣初年,御史论奏苏轼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因此按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过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用写书来自娱自乐,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来往,如同要在当地终老。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有人说:“苏轼自己如果能稍微收敛锋芒,即使不被重用,也可以免去灾祸。”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既冠,入乡校,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有持妖术号“真武法”、“空云子”、“宝华主”者,皆禁绝之。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曰:“牛失十载,安得一旦复之。”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鞫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朝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
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丧会,窃券而逃——券:契据
B.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伺:侍候
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纠察:检举监督
D.皆汲汲经理——经理:处理操办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的一组是(? )
①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⑥置义仓,创义役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
(2)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
(3)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领选,启武帝——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许:答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C
4.(1)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2)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