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①经与诸讲官皆不可,乃已?②弘治二年擢礼部右侍郎 ③经等劾瑄违制,下诏狱?④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⑤帝慰答之?⑥固辞不许,强赴召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飧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C.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
D.之二虫又何知——之:此
2.下列句中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相同的是( )
A.斯是陋室
B.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C.有备斯可以无患矣
D.何故至于斯
4.“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而人不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然后乐学之道成,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选自欧阳修《吉州学记》,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要:关键
B.劝农桑,责吏课/劝:劝导
C.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须:等待
D.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中:合乎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宽治理吉州“敏而有方”的一组是( )
①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
②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③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
④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
⑤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
⑥长幼相孝慈于其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朝天子深知教育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但在兴办教育时实施了分步推进的策略,首先发展农业生产,然后兴建学校。
B.作者以夏、商、周三代为先例,告诫人们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长期地陶冶教化,才能收到持久而深远的成效。
C.吉州原先的学舍是城西北的孔子庙,已不能适应天子兴办教育的要求,所以李宽到任后首先迁址,然后进行了扩建。
D.李宽在吉州兴建学校影响深远,在他去世之后,人们到州学游览,仍然深深缅怀并吟咏他遗留给吉州子孙后代的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潭。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潭:往见
C.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
3.下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5.断句和翻译。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