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9 22:56: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小题1】诗中的“我”“姑娘”,形象鲜明,请你任选一个对象,根据诗作,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若能简要的分析更好。(5分)
【小题2】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试指出本诗所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我”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雨巷中彳亍彷徨,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的游子形象。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和“我”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小题2】(6分。手法1分,分析5分)①象征②比喻③排比④反复⑤顶针⑥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使诗歌具有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
分析:在第二节的描写中,“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把她比作丁香花,采用了比喻手法。这一组句子句式整齐,语气贯通,又是排比手法。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上一句结尾的最后一个词,是下一句开头一个词,是顶真修辞手法。诗中反复“丁香一样”这个短语,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极力表现姑娘美丽的外表,空虚的灵魂,纯洁的心灵。排比、比喻的作用:①形象生动地再现她的美丽动人的外貌、羞涩的内心、纯情的品质。②排比增强了语势,使语气贯通。③顶真修辞形成循环往复的句式,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


本题解析:
【小题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回答时包括三个方面:(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图景就是画面的意境,要看画面选取了什么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再结合作者、背景来回答。丁香一样美丽,妩媚动人,但她多愁善感,孤高冷漠,内心怯弱;她受过伤,但她不媚俗,有纯洁的心灵,默默地忍受孤独。她,让人望面生畏,是个冷美人形象,更是作者理想中的追求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赏析辨析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和关键词来分析,例如第二节“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在这节描写中,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喻为丁香花。句子句式整齐,语气贯通,所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此类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是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
A.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娜塔莎》节选自他的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宁娜》等。
B.《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同鲨鱼英勇斗争:用鱼叉扎鲨鱼,可鱼叉却被鲨鱼带走了,他就用小刀,小刀断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丢了他就用舵把……这表现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坚定的信念以及顽强不屈的精神。
C.《雷雨》中,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蘩漪把所有的真相全部说出,四凤狂奔而出触电身亡,赶去救护的周萍也跟着毙命,侍萍呆了,蘩漪疯了。
D.周邦彦是北宋大词人,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救四凤触电而死的是周冲,周萍是开枪自杀的。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识记中外文学常识。
点评:做好中外文学常识的题,需要考生平时多读书开阔视野,尤其是对文学作品中的人
物事件思想等要把握准确。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从诗中的哪两个意象可以看出写的是“晚秋”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稀疏的柳影(或凋落的柳叶);初来的北雁。(只要写到“柳影渐疏”、“雁来初”即可)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也可。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小题。(8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望春台,位于京城中。
小题1:此诗中的梅花具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何种情感?(4分)
小题2:此诗颔联原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将其中“数”字改为“一”字。你认为这样好不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笔下的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内蕴幽香,素雅芳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芳自赏,但又满怀希望,充满自信。
小题1:这样改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同时“一枝”又照应了题中“早”字。一字之异,寓意顿拓,更渲染了“深雪”的意境,烘托了“早梅”的品格。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1:本题为炼字题,体会其在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意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小题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的能力。
A项“全诗基调昂扬奋发”是错误的,因为“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两句表现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诗歌的情感基调应是激愤的。另外从“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句可以看出诗人心中的伤感,因此在激愤之中,还渗透着诗人的悲伤之情。
小题2: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抒发了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感慨;“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表现了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现实;“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站在全诗角度适当展开组织答案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